【#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意象的文化意义》,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桃”意象的文化意义
作者:程菊香
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7年第06期
桃,果也。从木,兆声。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预示。桃,表示预示之树,兆春之木。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诗经》中就有五篇文章提到了桃,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了唐宋,桃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下面就来简要分析桃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文化意义。
一、春天的象征,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命力
“桃”意象是春天的象征,桃花,当春而开,绽放于艳阳丽日之下,妖艳多姿,繁花,便会结出累累硕果,带来丰收的喜悦这往往能引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美的执着追求和拥抱生活的激情。宋黄升《重叠金·除日立春》云:“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桃花于阳春三月盛开,姿色娇媚,一树繁英,绚丽夺眼。詩词中常以桃花歌颂春天,如宋陈亮《采桑子》:“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东风”本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桃花与东风并举,歌咏生命蓬勃、郁郁而发的春天,共同昭示世人春的脚步悄然临近。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 二、人面桃花,美丽女子以及爱情的象征。
美丽妖娆多姿的桃花,最让人联想到美丽多情的女子。古代文人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来描摹女子的妆容与美丽,诗词中出现了“红粉妆”“桃花面”“桃脸”“桃腮”“桃颊”等相关表述。因此,古代诗词中,常用桃花比喻美丽的女子,如韦庄《庭前桃》:“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意妫愁。”李白《中山孺子妾歌》:“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见珍。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作者谓孟春花开,娇艳惊人。这里以花喻美人,即以桃花的美丽表现年轻女子的容貌美。
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儿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了年轻貌美的女子,自然就有相思情爱,桃花表达爱情的中介,,如徐悱《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在百无聊赖的时刻,诗人看到北阁轩前的一株桃树上,那无数盛开的鲜花在丽日的映照下格外鲜美这些花朵“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红粉是女子化妆时用的胭脂,后来常用以代指女子。铅粉是女子化妆用的搽脸的白粉。诗人见到桃花,联想到美如桃花的妻子,因此,鲜美的红白花瓣仿佛就像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
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理想世界的象征。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人们清晰地描绘了一幅人间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作者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桃花源”,寄寓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后,“桃花源”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每当社会黑暗、人生迷惘时,人们便走入心中的“桃花源”寻求慰藉和解脱,由此也产生了大量以“桃花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如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那漂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孙洙评此诗日:“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简洁地概括了张旭笔下“桃花”的隐逸之意。
李白就多次借桃花诗表现出对桃源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古风》:“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人渴求超脱红尘,忘怀世情,得道飞升,憧憬桃源仙境的思想。王维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无限向往之情。
四、舂华易逝、红颜薄命、人生无常的象征
桃花盛开之时虽极艳,然其花期短暂。而且桃,三年就可结果,六七年树便老化,十余年后便枯,树龄不长,故被古人称为“短命花”,故民间有“三月桃花几日红,风吹雨打一场空”之说。这如同人的青春,无限美好却又稍纵即逝。桃花的这一特性在诗人那里便被赋予了青春易逝的生命飘零感。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桃花抒发春逝花谢、人事无常之慨。如白居易《种桃歌》:“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诗人目睹桃花飘零,抒发惜花之情,更是对自身年光渐迈的悲慨。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写道:“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岑参《长门怨》:“绿钱侵缕迹,红粉湿啼痕。羞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夭桃笑,看春独不言。”这里的桃花也成了薄命人倾诉哀怨的对象。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写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把悲凉无奈的身世遭遇和哀伤悱恻的人生宿命比拟在落花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哀音,让人读来为之神伤。 五、两种对立人格的象征 (一)高贵品质的象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即桃树李树安静地开花、结果,从不张扬炫耀,但仍然吸引很多人前来乘其阴凉、赏其花朵、尝其果实。久而久之,走出一条小路来。司马迁用此比喻赞美李广将军功成卓著却不居功自傲,“桃”意象被赋予了崇高、谦逊的精神品格和人格境界。宋代王十朋尤其欣赏白色桃花,其《书院杂咏·千叶白桃》云:“岂有夭桃艳,淡然群卉中。全身是清白,那肯媚春风。”诗人认为白桃不像红色桃花那般艳丽,在众多花卉中安然处之,不肯献媚春风,象征卓然不群、清白正直的高贵品格。 (二)轻薄、谄媚的象征
桃在获得人们推崇和认可的同时,也并存着对立的声音。桃花开时绚烂夺目,妖艳多姿,在主张中庸崇尚简淡的传统文化中显得过分耀眼,在与松竹梅兰之类的君子意象比较时,桃花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就会成为某种否定人格的代名词。
如李商隐《嘲桃》:“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日,却拟笑春风。”写桃花的忘恩负义;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在李白的诗中更将桃花比喻成一时得势的赫赫权奸。《赠韦侍御黄裳》:“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诗人以高大挺拔傲凌霜雪的青松比喻那些不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人,以在春光中“卖阳艳”的桃花比喻黄裳一类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的人。 桃花以其丰富的审美意蕴,让中国古代文人在景与情中自由地联想和穿梭,也给予千百年后的人们更多的审美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81e8a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