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欢迎阅读!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10历史学3班 王鸿嘉 100305326
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私学作为我国古代官学重要补充形式一直不断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我国古代私学的产生入手,叙述了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地分析了其原因、意义。 关键词:私学发展 发展原因 影响 一、我国古代私学兴起的背景
古代私学的兴起及归因探究我国古代的私学创于何人,源于何年?教育学界与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体公认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的私学大师。他所创办的私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经验之丰、影响之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而私学的发端则大体在春秋中叶。当时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王室、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荡,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失散于民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官员流落到下层,从而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的发展,土地的私有,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步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各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奴隶主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学校为他们培养一定数量的“吹鼓手”。而当时,他们无暇顾及学校,私学的兴起恰好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尤其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需要掌握一定文化的新人才来为他们摇旗呐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士”阶层就是这一现象的反应。
中国古代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古代私学的初步发展
春秋时期,除了孔子,邓析、少正卯、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创办者。到了战国,私学比春秋更为昌盛。阴阳、儒、墨、道、法、名、农诸家纷纷建立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以后我国私学发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私学经历了一个从禁到兴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最终演变成“焚书坑儒”。秦亡汉兴,私学的发展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两汉时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文教政策,各种私学如雨后春笋迅速地发展起来。儒、道、法诸家及黄老学派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兼容。汉代的私学按其程度大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蒙学教育,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一般经书学习,以‘精庐’或‘精舍’(也即经馆,笔者注)为主要形式的专经教育”,其中乡塾是书馆与经馆的过渡形式,但很不稳定。汉代的私学教育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就私学的高级阶段而言,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和官学相比也难分高低,“私人教学容纳的人数远比太学为多”可以说,汉代私学是我国私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三、古代私学发展的多样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因战乱而显衰颓,可私学却很活跃。三国时,魏国政治、经济、文化比蜀、吴发达,魏国的私学也远比蜀、吴繁荣。两晋私学亦很兴盛,既有蒙学,也有深造性质的私学。南北朝时,“除了儒家、道家、佛家私学外,更多的是出现了各家兼综、合流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得到重视。比如刘殷的家庭教育,“他七子,五子各授一经,另二子授《史记》和《汉书》,一家之内,经史并举。
隋唐时期,尤其盛唐可以说是继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这一时期,私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私学和家学作为早期教育的形式,在唐代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有许多名流学者,涉猎经史,无意仕途,开设学馆,专事著述和讲学活动。张士衡、刘焯、孔颖达、韩愈、柳宗元、颜师古等都是当时经师讲学的名家。这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书院诞生的时期。
宋元私学基本相似。宋代私学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乡学、村学、义学等“教授知字和日用基本知识的小学或蒙学”;另一类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书院和经馆”。元代私学大致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家学,它是私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
自学与从师;私人办学,其形式为家塾或私塾;这个时期,民间书院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当时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书院出现既满足了读书人的要求,又可为统治者培养大批治术人才,因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其次,官学路途遥远,入学多有不便,而书院则可因人、因地、因时而设,比官学更具灵活性。再次,我国渊源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对书院的兴起起了极大的作用。宋代著名的书院有石鼓、白鹿洞、岳麓等。元朝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并举的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元朝书院主要有太极书院、文学书院、石洞书院等。
明清私学继宋元之后仍盛而不衰,按其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另一类为高级阶段的书院。低级阶段的蒙养教育多称私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门馆”、“家塾”,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饲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二是“村塾”、“族塾”,由“一族一村延师择址建馆课其子弟”;三是“坐馆”、“教馆”,“由富裕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明初,书院被视为旁门左道而遭禁止,后经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腐败,教育空疏,官学日益衰落。在一些学者的倡导下,书院开始复苏。当时兴办书院和讲学者,最著名的当数王守仁和湛若水。清朝统治者看到私学屡禁不止,便改变了政策,提倡兴办私学及各种书院。并通过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师长的聘用以及书院的招生,学生的考核等措施加强了对书的控制,从而使书院官学化倾向更趋严重。
至此,从我国私学的浮沉中,可以看出,私学在整个古代社会中一直在不断发展着,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是官学的有机补充。并在封建社会的官学化色彩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最终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四、私学兴起的原因
1、生产发展,土地私有,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士原为甲士,后来文武分途,逐渐有了文士、武士之分。不论是文士,还是武士,大多受过六艺教育。春秋时期出现了士阶层。如果说西周时期的生产水平仅能负担一批一边从政,一边进行精神生产的统治者,很难养活一大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的话,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养活一批从政的脑力劳动者,而且能养活一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从而促使政教分离,吏、师分离,出现了以授徒、教书为业的专门职业,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兴私学,养士人。春秋之际,是古代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体现在阶级关系中,士阶层从贵族中分离出来,并和自由的工、商、农接近、联合,形成了近似于平民的阶级。这一阶层一经产生,便要求参与政治,这就为私人讲学准备了条件。前代的官学,是贵族的专有品,其教学内容为西周的礼乐典章,已经不适应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形势。这种没落的官学,连贵族本身也无法予以维持,因而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当时的政治斗争十分复杂激烈,各国统治者急需大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尚贤而悦仁成为春秋战国之际的时代特征,士、农、工、商也需要尚贤举贤而参政。因此,尚贤的时代要求,是私学兴起、人才辈出的政治原因。
3、文化下移,学术繁荣,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政治权力下移是文化下移的前提。春秋战国之际,各种特权由天子而诸候而大夫而陪臣,逐步下移。文化学术的专利权,也突破贵族的樊篱,转移到民间。民间学者,在春秋战国之际获得了学术争鸣的自由。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总结大变革时代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五、私学的影响
私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私学首先是教育中心,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直接地反映在封建文化人的培养上,并且通过封建文化人的养成强化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控制结构。后者又通过利益分配来刺激私学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呈藕合效应。这种祸合效应使中国古代的私学呈道德型而非科技型,这在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是不难看出的。私学的特点在于它是以私人身份主持的教育形式。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在某些方面比封建官学更有活力。某些新的教育措施、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一代新的教育观念常常首先是在私学中产生、发展的。封建官学也常因此而获得新的生命。官学由于直接附庸于封建政治,相比之下,常常显得僵化。而一旦封建政府走向腐朽乃至解体时,官学也就不免挽歌四起,逃不了崩溃衰亡的命运。私学则不然,从历史事实来看,越是在战乱或官学不修的情况下,私学越是昌盛。而且恰是在这种时候,私学勇于承担教育的主要任务,维系了民族教育的前途和生命。它的教育功能是重要的,它的教育贡献是杰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704b938e87101f69e31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