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沉沦》主人公心理悲剧解读

2022-12-31 19:24: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郁达夫《沉沦》主人公心理悲剧解读》,欢迎阅读!
郁达夫,沉沦,主人公,解读,悲剧
郁达夫《沉沦》主人公心理悲剧解读

——病态的毁灭历程

文学 汉语言文学20082452 刘柏君

摘要《沉沦》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一直受到研究界的关注,透过作品主人公的悲剧性的命运结

局,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心理学问题,主人公抑郁质的性格基础和特殊的人生经历所导致的心理疾病一步步使他陷入了迷雾,无人帮助也无力自拔而不可逆转地走向了悲剧的终结。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沉沦》有更多心理学小说的特征。

关键字沉沦;心理学;释放;性格;悲剧

作为产生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经典作品,《沉沦》以自序传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暴露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真实心理而震撼文坛。以往对于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有的站在社会学的层面来认识,谓之零余人,有的从性格分析学的角度剖析主人公性格成因和特征,有的借鉴日本私小说理论谈性苦闷和种种变态行为。其实不仅仅如此,纵观《沉沦》所描述的整个事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疾病案例,可以说是文学和心理学的完美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是一个特殊独到的视角,更有准确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主人公人格的现状特征和成因

分析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我们不妨从人格入手,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一词,是指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气质特征的总和。

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有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这也正是美国心理学大师威廉 詹姆斯所特别强调的:‚心理表现依赖于大脑条件‛

‚他‛性格气质特征忧郁、敏感、孤独、孤傲、腼腆、多愁善感、内向。按照传统心理学观点,作品主人公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的性格、心理特征,于这样的性格基础,‚他‛喜欢伤感浪漫的艺术,陶醉于自然之美,喜欢独处,甚至‚贪恋孤寂‛ 进一步发展,‚觉得教科书无趣‛而‚不去上学‛,形成了逃避现实和交际障碍,‚他‛又在主观上强化自己被环境遗弃的‚强迫症‛特征心理。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看看他的同学看,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 使其他人害怕和他接触,‚一见了他那一副愁容,没有一个不抱头奔散的‛加深了隔阂。如果说性格气质类型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话,那么这种性格怎么发展,怎么在与社会和环境发生关系就很重要了,因为这些性格所导致的行为必然对社会和人(包括本人)造成重要影响。

作品通过‚他‛对早年生活的回忆,让我们了解了其性格形成外因的主要方面,三岁丧父,求学生涯的颠沛流离,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教育体制的专制混乱,封闭的书斋生活等等。在上面这些例证中,成年后天经验对性格的影响还是主要的。

其人格特征各要素如生理、后天、内外因等的相互影响,构成了‚他‛在作品中开篇时的性格现状,这样的性格现状特征本身就是失去衡和不健康的,而应用心理学认为: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是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前提。孤独的人有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冷漠的表面并不表示他不需要与环境发生联系,恰恰相反,他比常人更需要他人的同情、理解、爱、关怀,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与环境发


生联系。而这种需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或者疏导,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更强烈甚至极端的发泄心理,《沉沦》中的‚他‛正是这样,除了这些需求,甚至渴望女人的心灵和肉体来缓解孤独心理长时间的积淀产生的强大势能需求: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何其明白,何其挚烈。这也预示着,这不平衡的心理必将寻找突破口。 二、对释放与平衡方式的寻求和终结 寻求释放与平衡的第一步:自慰行为。郁达夫那段关于自慰的心理描写可谓前无古人之经典了,一边自责和一边又无法抵御诱惑的矛盾复杂的心理;一面发誓下决心重新做人一面意志力薄弱无法把握自己。这种行为给‚他‛的心情和生理上带来了暂时的平静和释放,而这种平静蕴涵着危险,如果说自慰本身的伤害还说不上严重的话,那么自责感和罪恶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必然加剧他的心理疾病,也必将扰乱他本来已经很脆弱的心理结构,让‚他‛寻找新的平衡或者让发泄升级。

寻求释放与平衡的升级:偷窥行为。偷窥和自慰可谓变态心理学极其常见的心理表现,如果说自慰并未对他人造成影响和伤害的话,那偷窥已经对他人隐私等造成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已经涉及到道德和法律问题了。尽管作品中的第二次偷窥行为并非蓄谋,而是偶遇,‚他‛还骂自己:‚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但无法拒绝,甚至有趋之若骛的心态无疑加重了他的罪恶感。罪恶感和羞辱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与环境更加隔阂,而人际关系进一步僵化,甚至与关心着自己的兄长写信绝交。对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复仇心理,他要复仇,而他要复仇的对象是他认为伤害了他的人,乎覆盖了所有他周围环境中的人——同学、日本人、侍女、兄长,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孤立起来,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许多极端举动和犯罪行为就是在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产生的。

寻求释放与平衡的顶峰:对自己行为主观控制能力的丧失,去追求极端的刺激。在作品的最后两个部分,在行为基本失控的状态下,‚他不知不觉就跳了上去,既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要乘电车,也不知道这电车是往什么地方去的‛,来到了‚有妓女在那里‛的酒馆。并已无法抵御的种种关于性的信号如‚肉体的香味‛‚纤嫩的白手‛‚粉红的围裙‛的诱惑,放纵自己狂饮高歌、醉卧酒楼而得到对心理压抑极大程度的宣泄。宣泄后的心理可能获得了暂时的平衡,但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却没有得到根治,而自尊心的受挫和罪恶感却加重了。仅存的理智让他心理上的选择不可逆转地指向了生命的终端。哪怕在‚他摸摸身边看,乘电车的钱也没有了‛那一瞬间还有一丝犹豫,但也正是这一举动让他,更加感到自己的穷困窘迫、已无回头路可走,也更恨自己。在充满自怜的心境中表白必将毁灭自己的心声。

对于作品主人公是整个心理历程,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过程来概括:

抑郁质特征+早年经历性格现状寻求畸形释放导致心理疾病加重(自慰偷窥放纵)自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d6fc2c227916888486d74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