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欢迎阅读!
论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摘要: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沉毅雄迈,意境开阔,堪称卓绝。从思想内容上说,曹操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用史诗般的手法真实地记录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离乱、群雄逐鹿、人民颠簸流离的悲惨社会现实。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极为本色,他用质朴的语言形式,鲜明生动的表现手法,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巧妙结合,通过短小精悍的语句抒发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诗中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其胸襟,气度苍劲有力,历历可见。堪称我国诗歌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
关键词:曹操 诗歌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 正文: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旧舞台上的“白脸”、小说家笔下的奸臣、时评中的“乱世奸雄”,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在我眼中,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定文学”,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1】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曹操的诗作仅存20余首,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但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也能从中看到曹操诗歌创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沉毅雄迈,意境开阔,堪称卓绝。
一、 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1、真实记录悲惨社会现实 从思想内容上说,曹操诗歌的最大的特点是用史诗般的笔法真实地记录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离乱、群雄逐鹿、人民颠簸流离的悲惨社会现实。明代评论家钟惺在评述他的《薤露行》一诗时曾经中肯地说道:“汉末实录,真史诗也”。曹操作为那个动震历史变革时代的亲历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入诗,秉承“无一句无来历,无一句无所指”的写诗写实笔法,描写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不仅保存了详实的历史资料,而且也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他在《薤露行》中写到:唯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谍疆。忧郁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秧。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汤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上。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首诗以董卓作乱京师为描写对象,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和诸侯盟主袁绍等人的愚蠢,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国家崩溃、社稷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和济世奇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内心是痛苦的,对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是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再如《蒿里行》一诗:“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遇一,念之断人肠。”写出了军阀战乱造成的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受到的极大的破坏,语言苍凉,场面望之心寒,即便是铁石心肠对此也不能无动于衷,鲜明地流露出曹操伤时悯乱的恻隐情怀,表达了对生民的强烈关怀,隐含了解危于时局的责任意识。
2、军旅征戎之作
国家危难,人民痛不欲生。作为一个人马倥偬的军事统帅,曹操强烈反对军阀割据、社会离难,他决心削平战乱,还人民一个宁静太平的生活空间。于是他便把自己的一腔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诉诸于军事搏杀,开展了长达30年的艰苦征战,为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太平盛世而竭尽奋斗。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就是他的军旅征戎之作。其中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冬天,行军太行山、羊肠小路、北风飘雪、虎豹熊罴,极写行军路上之艰难,读来历历在目,让人不寒而栗。接下来“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夜幕降临,人饥马渴,疲惫不堪之际,寻找柴草,凿冰做饭,野外露营,何等艰辛。又如他在《却东西门行》中写道: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常年征战在外戎马倥偬漂泊,时常居无定所,离家的孤独难耐,这种感受,既是曹操的切身感受,又是所有在外征战拼杀的征夫和将士们所具有的。手捧诗卷,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3、积极进取,追求美好未来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戎马拼杀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富足,政治清明,谦让有礼的美好社会。在他的诗作当中,这种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中的《短歌行》就写得慷慨激昂,悲壮有色。在这首诗中,作者虽然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丝丝遗憾,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最后笔锋一转,就把这种失意无着的感受化作为为国家招揽人才的极度渴望之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种渴望天下贤士相助的急切心情,若非有大的救国救民之抱负,是绝然不会产生的。曹操自知人生短暂,可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任未了,使他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龟虽寿》之中,他用乐观的精神鼓舞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长一些,即便是暮年也奋斗不已,对自己的前途和统一大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他的诗歌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他也进行了精密设计。如《度关山》一诗:“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规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庸劣,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他认为:民是重要的,也是需要明君管理的,更是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的约束的。他要像古代明君那样,巡行四海,罢黜庸劣,任用贤能,使生民繁息,使天下国家统一。这不仅是一种开明政治制度的美好向往,也是曹操治乱兴邦的指导思想,更是他为奋斗的人生理想。他的这种美好设想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具体一点讲,他的这种理想在《对酒》诗中就描绘得更加鲜明具体:“太平时,吏不呼门”、“咸礼让,民无所事讼。三年耕有九年储,包谷满盈,斑白不负载。”“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曹操为未来的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这在当时动乱时期对人民来说无疑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号召力。
二、 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极为本色,他用质朴的语言形式,鲜明生动的表现手法,真实性与典型性的巧妙结合,通过短小精悍的语句抒发了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诗中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其胸襟、气度苍劲有力,历历可见。
1、悲凉沉雄的艺术风格
曹操的诗歌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继承了汉乐府的现
实主义传统,用诗歌反映世积乱离、风哀俗怨的现实。由于诗人伤时悯乱,同情深度灾难的人民,同时还由于诗人有削平战乱、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的雄心壮志,因此在诗歌中表现出悲哀沉雄的艺术风格。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2】这种风格在《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等之中,表现最为明显。他的诗表面是悲,骨子里却是壮,表面是凉,骨子里却是热,消极之中有积极的因素。以《龟虽寿》为例,前四句“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但就此而言,思想消极低沉,但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反前面的低沉的调子,由悲而壮,激昂慷慨。纵观全诗,诗人由年岁已老却壮志未酬而发出慨叹,但慨叹之中隐含着诗人及时努力、建功立业的热情。刘熙载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匹也。”【3】
2、借古乐府写时事
曹操诗歌富有创新精神,他冲破了传统的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沿用乐府旧体抒写现实的生活和感受。他的现存诗歌都是沿用乐府古体而写新的现实内容。这不仅对建安诗人有影响,对后来的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有影响。从他这种旧体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关系。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一下,纯乎魏响。”【4】
3、语言质朴自然
曹操的诗好懂,没有深奥华丽的词汇,有的诗语言长短参差,质朴简约,非常接近口语,如《对酒歌》。
曹操是汉末动乱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忠实记录者,他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将见证的历史事实通过自己心灵的痛苦歌唱展示出来,达到了社会现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管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如何?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单单从文学的角度看,曹操的诗歌地位也是当时的一些文人诗客所不能及的。毫无疑问,曹操的诗歌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郭预恒《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出版社1998。 【2】钟嵘《诗品·卷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文汇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88cc2a6f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