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四章 古代的蒙养教育》,欢迎阅读!
第四章古代的蒙养教育
第一节蒙养教育的性质、目的、起源与发展 一、蒙养教育的性质、目的 (一)性质
孟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法重要形式,它是链接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二)目的、任务
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即端正儿童的品德。蒙养教育的目的和人物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保养性真。三是打好文化基础,掌握一些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生存技能。为今后的人生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蒙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蒙养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后期。最早记载蒙养教育情况的是《周易》。大约到春秋战国时期,指出蒙养教育的方法是“以果行育德”,在秦汉以后进入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官学废驰,家庭教育相对发达,蒙养教育主要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在乡里有“乡学”“村校”之类的教学场所。宋代是中国蒙养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宋代的蒙养学校有乡校、家塾、舍馆等。元、明、清三代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社学。明代的蒙学秉承元制,仍称为社学。清代蒙学大体沿袭明制,但在蒙养学校的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学在明代中期已经衰落,到清代康雍年间,大多数州县是一县一所社学,义学开始发展起来。
第二节蒙养教育的原则 一、王筠的蒙养识字教学
识字是蒙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王筠认为,教儿童识字,要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形象对比,将文字和实物结合起来。第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第三,寻求乐趣,言入于耳。第四,教儿童学习“分字”。
二、崔学古论蒙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是《幼训》,在书中,崔学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蒙养教育的五条要则和方法。(一)“爱养”的原则(二)量资循序(三)分任的原则(四)不假言笑(五)鼓舞的原则。 第三节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材的产生与发展
具有蒙养性质的读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如《礼记》的《内则》《曲则》中的有关幼儿品德、礼仪、文化知识教育的条文,但这不是专门的蒙养教材,秦汉时期,主要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秦太史令胡毋敬《博学篇》、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救篇》、李长的《元尚篇》、杨雄的《训纂》《仓颉训纂》等书。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蒙学教材,最早出现在西晋,是西晋数学家束皙所撰的《发蒙记》。南北朝时期,有梁朝周嗣兴撰、萧云注的《千字文》,颜之推的《训俗文字略》一卷,唐、宋两朝是中国古代蒙养教材发展的顶峰时期。唐代的李翰的《蒙求》广泛摘取经籍史实,便于儿童记诵,流行甚广。宋代的蒙学读物数量更多,内容更加广博,如《十七蒙求》《名物蒙求》《小学》《童蒙训》等。宋代蒙学读物中,影响最大的还是与《千字文》并称“三百千”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明人涂时相《蒙养图说》,吕德胜、吕坤父子《小儿语》和《续小儿语》,明、清两代学者先后编补《龙文鞭影》,清人张伯伦《小学集解》,崔学古《幼训》,李毓秀《弟子规》,罗泽南《小学韵语》,王筠《文字蒙求》,陈宏谋《养正遣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209654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