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欢迎阅读!
备课资料
一 苏轼想到用河豚的原因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画面: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
在教授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诗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第四句诗不是图上画的,而是作者的联想,那么能代表春天的景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单单想到的是河豚?”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短暂的沉默,举手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下是学生的精彩回答:
生1:诗的第二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肯定是联想到,既然鸭子都感到水暖了,那么水中的其他动物肯定也感到暖和了,找个最有代表性的来写写吧,就选了河豚。
生2:诗句的第一句和第三句写的是春天的植物,第二句写的是动物,那么第四句也理所当然要写一种动物,这样才对称。
生3:都说苏轼很贪吃,传说“东坡肉”就是他的“专利”。我还听说河豚虽然有毒,但是肉质鲜美,馋嘴的苏轼一定在想:河豚该沿江而上了,用鲜嫩的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味道更美。
可见,课堂上老师只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二 《惠崇<春江晓景>》和《惠崇<春江晚景>》的困惑
备课和教学时,一些老师和学生纷纷提出到底应该是《惠崇<春江晓景>》还是《惠崇<春江晚景>》。可见,这个问题不仅令学生困惑,许多老师也没弄个明白,那么究竟是《惠崇<春江晓景>》还是《惠崇<春江晚景>》?
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其中,反复比较,还是语文出版社的编辑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语文出版社的编辑在2008年年底针对一些老师的提问,曾经有过这样的答复:
这首诗的题目确实有两种版本,一为《惠崇<春江晓景>》,一为《惠崇<春江晚景>》,两种说法都有依据。本版教材依据《宋诗选注》(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采用《惠崇<春江晓景>》。另外,从诗歌中描写的景色来看,本诗理解为写早上的景色(即“晓景”)更为贴切。如诗句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等句所写景色,即是惠崇所绘的图画中的实景。据此,当是早上看到的这般景色(特别是“芦芽短”)更合逻辑。
结合诗的意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的是早春时节,桃花开了、竹子发芽、鸭子下河的美丽景色。应该是“晚”还是“晓”呢?“晚”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中的解释为:1.晚上;2.时间靠后的,如晚春、晚秋、晚年。《古汉语大词典》也有“晚上”和“日暮的景色”的解释。“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天刚亮的时候,如拂晓”。其他词典的解释基本上与之相同。如果当“晚”讲,把诗理解为“晚上的春江”,有点儿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妥的。因为鸭子下水是在上午,而晚上鸭子是不下水的。如果理解为“晚春的春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那时还会“竹外桃花三两枝”吗?还会“蒌蒿满地芦芽短”吗?应是“桃花处处开”“芦芽连成片”才是。如果理解为“晓”,结合上面的诗境来理解,无论理解为“早上的春江”,或者把“晓”的意思扩大一些,当“晓春”即“初春”讲都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应是《惠崇<春江晓景>》。
三 苏轼在诗中的想象
诗的前三句咏的是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精妙而自然。前三句再现画境,教参中说“第四句和春江水暖是作者的想象”。殊不知,第二句中“水暖”是温度、“鸭先知”是鸭子的知觉。试问,鸭子的知觉苏轼怎会得知?因此,“鸭先知”也应该是作者的想象。
四 惠崇和苏轼的关系
惠崇(?—1017),北宋僧人、画家、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宋朝人。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惠崇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1fc8a4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