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角色的隐喻

2022-04-05 07:02: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教师角色的隐喻》,欢迎阅读!
隐喻,角色,教师,最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教师角色的隐喻

一直以来,“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教师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为使用,在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研究者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认为这些隐喻所倡导的教师形象和精神已很难呼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无疑,对“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隐喻的提倡反映了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提倡新的教师形象隐喻的同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教师隐喻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蜡烛、春蚕”角色的寓意

“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的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教师的蜡烛隐喻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教师不但有照亮他人之奉献精神,而且有“一息尚存,志不少懈”的精神,它肯定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教师无私的奉献与给予。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执着自己的追求,享受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但是这种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对于蜡烛隐喻,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其“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解释具有一种伟大而悲壮的色调。有教师指出,蜡烛论中的“教师被认为似乎只能是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功力往往被忽视,教师仅仅满足做一个‘教书匠’”。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的寓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不但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关注人心灵的发展。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的地方,有学者指出工程师与其制造品之间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这种隐喻曲解了师生关系,夸大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工程师与制造物之间是单向的关系,而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关系。工程

1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师只要绘制了蓝图,按照固定程序施工就可制造出产品,而教育过程要复杂的多。同时,教师仅作为既定方案的执行者有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师论又有自相矛盾之处。再者它虽然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但是却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易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形成新的机械运动。有研究者通过对“灵魂的工程师”隐喻内涵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发现,不同时期对该隐喻的解读之重点放在灵魂上,而不是工程师上。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将教师比喻为“灵魂”反映的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灵魂”这个概念将教师这个职业提升到了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因此,立足当下,教师在具备平等、民主、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需要的这些现代精神。



教师“园丁”角色的寓意

“教师是园丁”。园丁隐喻可谓是教师隐喻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它受西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理论的影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潜在的素质自内向外引发显现出来,成为现实发展状态。它提供了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符合了社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满着进步主义教育的主张。但是教育阶段的固定性使教育缺欠了修复性(季节与时令);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修剪作用,存在着淘汰制和人为的强制性,认为教师在培育幼苗的同时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





37*30=1110

对园丁隐喻的批判主要有:1)园丁与植物、花朵之间的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没有平等可言”,“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天性地具有人格平等的地位”。2)园丁是“立法者”,“他们的任务就是设计规划、监护和控制;作为花苗的学生则理应成为服从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听话、遵从和配合”。3)在园丁的花圃里,不同的花草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如兰花)被视为高贵,有的(如牵牛花)被视为卑贱,有的被视为杂草和野花而被铲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

面对园丁隐喻的现代性批判,我们可以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和杜威的教育论说以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园丁需要为花木提

2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供阳光、雨露,应遵循其内在的生命法则,让其自然自由地成长。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其内在的主动性。但“顺应”并不意味着放任儿童自由成长,在不违反儿童内在成长法则的前提下,对儿童的引导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它强调了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把教师比作“捅”学生就处于了“容器”的被动地位。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不但在教育观和师生关系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而且这种隐喻过分拔高了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也不符合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对知识的定义。



教师“警察”角色的寓意

“教师是警察”它强调了纪律性。但是,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对学生挑剔多而鼓励少。不易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上对教师的隐喻指出了传统教师角色的四个强调与四个忽视:1.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2.强调教师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3.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4.强调教师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应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新形势下教师应不断进行角色转换、适应、调整,教师角色应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统一式的教育者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于否的重要保障。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bf1899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e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