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2023-04-06 22:24: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欢迎阅读!
社会性,学前,因素,儿童,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作者:寇官春 奉宝毅 张荣浩 牟倩秋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4

【摘 要】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让儿童学会做人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本文重点探析了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 一、个性因素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如果得不到良好发展,社会性也无法良好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稳定性。有美国学者把儿童气质类型归为以下几种:一类是安乐型也可以说是容易型。属于这一类型的学前儿童生活很有规律,对新刺激反应接受快,对新环境适应快,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得人,反应强度通常很弱,对生活改变的适应力较强,情绪通常为愉快、友善、高兴者,此类儿童为容易养育气质。一类是困难型,这一类孩子生活没有规律,对新刺激反应退缩,接受变化难,对新环境适应慢,对事物反应很强烈,表现情绪状况通常为不愉快、不高兴、不友善,此类儿童为难以养育的困难气质儿童。一类是迟缓型,慢吞吞型,他们对新的人、事、物和情况,第一次接触时都是退缩的,接触以后的适应度也非常低,他们对新事物适应缓慢,所有反应强度相当微弱,坚持度也不高。大多数儿童属于上述类型的中间型或两种气质的混合型,具备一种或三种气质的较少。属于安乐型的这一类儿童,社会性发展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更好的获得社会情感、社会认知,更容易掌握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也能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内逐步发展。相反,属于困难型慢吞吞型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儿童,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弱,社会性发展也相对较为缓慢。

性格和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力较小,气质是天生的,具有稳定性和不可控性,性格和能力则受后天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和可控性。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善于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性格,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智力等,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打好基础。 二、家庭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结构主要有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主干家庭的儿童可以同时和几代人交往,学习长辈们的相处方式,锻炼各种适应社会生活的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但这种家庭中,会出现隔代溺爱,在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上,家长之间容易引起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在核心家庭中,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家庭成员之间互动频率高,亲子之间容易形成亲密感情,这种亲密感情是父母对儿女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容易达成一致。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过程影响较大。但由于家庭成员少,孩子交往少,不利于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单亲家庭的子女只与父母亲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其心理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有研究显示,在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中的成长的儿童在智力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方面相比较与完整家庭来说,如果成人没有恰当的引导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一类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方面容易出现不良的现象。在隔代家庭里,祖父母由于时代的限制,思想封闭保守,对儿童容易出现溺爱放纵的现象.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儿童容易养成任性,依赖他人的性子,生活自理能力弱,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接受新知识慢,缺乏创造力等等,不利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即民主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面对民主型的家长,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受到他人尊重,有利于儿童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在今后与他人的交往中,也能用民主平等的眼光对待他人,做到彼此尊重,与他人良性沟通,这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面对专断型的家长,儿童经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这一类儿童大多自信心低,容易形成胆怯、懦弱,畏缩的性格,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或是害怕向他人吐露心声。面对溺爱型的家长,儿童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往往很难能够独立解决,对他人依赖性强,与他人相处也要别人事事顺从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低,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面对忽视型的家长,儿童情感冷漠,对周围人和事物缺乏热情,不愿意交朋友,内心缺乏爱和关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家庭氛围,是指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父母性格良好,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关爱儿童等等,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关爱、体贴他人,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感受,为他人着想,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园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幼关系。学前儿童进入托幼机构,最先接触的人,便是教师,教师是儿童的第二父,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可以说是学前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对儿童的期望,有时会改变孩子的一生。相反,教师对儿童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儿童自然也缺乏前进的动力,其发展潜力得不到发挥。教师对学前儿童的情感态度也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师积极关心儿童,与儿童积极互动,儿童对教师也会有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儿童通常会表现的更加自信、自强,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反之,教师对待儿童情感冷漠,儿童就会回避老师,缺乏学习热情。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前儿童可以逐渐的掌握与他人相处的社会技巧,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他们会产生愉快心情,喜欢参与各类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探索周围事物。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材料布置、活动空间设置等。幼儿园环境除了美的感受还赋予了教育的元素,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色调大多以暖色系为主,色彩明亮绚丽,刺激儿童感官,使之心情愉悦,材料也尽量放在儿童能够接触的地方,让他们自由玩耍,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活动空间不局限于室内,鼓励孩子到户外游戏,增加同伴之间交往,提升儿童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2]曾英主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a9690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