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23-10-04 19:40: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欢迎阅读!
重庆市,布局,地理,城市,空间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 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全市城市化过程主要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加快小城镇发展。 1、控制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布局合理的城市形态,重点发展都市绵延区;

2、发展万州、涪陵两个大城市,加快江津等七个中等城市的发展,合理集聚产业和人口; 3、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剩余劳动力转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三)城镇体系结构布局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

市域空间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三大城镇群:即以特大城市重庆都市圈为中心的中西部城镇群,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东北部城镇群,以涪陵、黔江为中心城市的东南部城镇群。 1、都市绵延区

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包括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南川五个中等城市和数十座小城市,2020城镇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远期将与四川成都地区共同形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都市绵延区。主要承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科技中心、信彷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基础工业。 2、城镇密集区

市域内东部地区将形成两片城镇密集区: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东北部城镇密集区,以涪陵、黔江为中心城市的东南部城镇密集区,城镇人口将分别达到200万和150万人左右,应诱导工业在本区内适当集聚,承担工业中心及相应的城市功能,其发展形态以串珠状为主要特征。 3、生态保护区

市域内划分了九片大型生态保护区:即长江沿线生态保护区、渝北统景生态保护区、江津四面山生态保护区、南川金佛山生态保护区、石柱黄水生态保护区、酉阳桃花源生态保护区、奉节天坑地缝生态保护区、巫溪小三峡生态保护区等。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防止对土及资源的破坏,以保持自然生态为主要功能。 4、农业区

市域其它区域作为农业区。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城镇建设应适当集聚,主要承担农业基地功能。 2020年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这样一个结构合理、次分明、持续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具体格局为:1个特大城市(都市圈500万人)2个大城市(万州、涪陵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9个中等城市(20~30万人)33个小城市(5~20万人)192个小城镇1~5万人)以及5171万人以下的一般建制镇。 (四)城市空间分析

重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城,即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约600平方公里的地区,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分为五个片区、十组团,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分隔,是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个层次是都圈,它由主城及十一个外围组团组成,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所辖区域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即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市域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城市——中等城市——城市——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只能以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速度扩散到周围地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能比分散状态更快、更有效。因此,重庆的城市化也应选择重点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发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选择特大、大、中、小分层推进的城市化模式。重点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组成的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缩小城市的首位度,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但是,按核心――边缘增长理论,母城作为核心区存在,可能会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相当于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a56000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