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1.简述‚五戒‛与‚六度‛的内容。
答:‚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
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
‚六度‛: 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 佛教教义 又译事
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
六度, ‚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1)
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4.名词解释‚五蕴和空‛,‚四大皆空‛。
答:‚五蕴和空‛: 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
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
五蕴: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为蕴, 反之相克,都看明了为空透。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和颜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
‚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
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转》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
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
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
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
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
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5.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是佛教解释人生痛苦的根源,请回答‚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 答:内容: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
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相互关系: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a1d689de80d4d8d05a4f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