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言志》,欢迎阅读!
1、公安派2、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3、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4,、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味外之旨韵外之致5、班固《两都赋序》主要内容6、叶燮在《原诗》中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 7、《典论》 论文主要内容8、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9、文心雕龙 知音中“六观”的具体含义10、孔子文艺主张的基本内容11、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主要论点11、墨子三表是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条标准12、庄子13、荀子14、史记 太史公自序15、论衡 艺增16、王逸的楚辞章句序17、曹丕的典论 论文18、晋刘勰的文心雕龙 神思,19、文心雕龙 情采20、文心雕龙 物色21、文心雕龙 知音22、文心雕龙 序志 文心 雕龙23、萧统的文选序24、陈子昂与东方左虬修竹篇序25、杜甫的戏为六绝句26、唐代皎然的诗式 27、白居易的与元九书28、韩俞的答李翊书29、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0、王安石的上人书
1、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2、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3、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4,、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韵外之致:是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关于诗歌艺术境界的理论,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像,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班固《两都赋序》主要内容对汉赋的产生、兴盛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首先,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的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记述汉赋所表述的内容及文学价值,班固指出其源出自楚辞是古诗之流,指出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这大体上指出汉赋的政治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其次,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要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了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6、叶燮在《原诗》中主要阐
述了哪些观点:原诗是一部在理论上建立自己体系的著述,对诗的源流正变,本未,盛衰都进行了系统的考查,以长篇论文的形式,突破了北宋以来以诗论诗的体裁,通篇贯穿着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精神。作者在原诗中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部份,他认为天地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三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往而不在,无往而不合,因此诗歌决不止于抒情、决不限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二者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有机统一,同时题材与风格应多样化。作者也对诗歌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承认传统表现手法,但是不拘泥于法,提倡创造性表现手法反映客观存在。第二部分,概括指出客观存在必须通过诗人主观的“才、识、胆、力”来表现。才能产生诗歌。 7、《典论》 论文主要内容:主要评价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有关看法,肯定了文学价值和地位,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和诗赋欲丽的主张,提出文学批评应有审已度人和态度,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8、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后序中提出来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和正直的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遭到迫害,内心郁结着愤懑的感情,这种感情抒出来表现为文学成了天地间的至文 9、文心雕龙 知音中“六观”的具体含义:六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提出的鉴别文情的六个方面:一看作品的情志方面,二看作品的遣词造句,三看作品的通古变今,四表现手法,五典故运用。六音调韵律。刘勰认为,若按这六观来衡量作品,可以看出作品的成败得失。
10、孔子文艺主张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文艺思想特别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认为诗歌有启发感染、教育人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交流情感、批评政治,还从政治立场出发,说诗歌可以用来侍父侍君,要求诗歌为政治伦理、礼义教化服务,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中心点,由此出发,孔子重视文艺的内容,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情感纯正无邪。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文质彬彬的著名论断,主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还提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要求诗歌符合政治伦理道德标准,诗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主张诗歌有综合的美,总之,在文艺批评标准方面,孔子是把政治歀放在首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11、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主要论点:一是提倡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二是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统一,进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把诗歌比作一棵树,感情和思想是它的根本与果实,属于内容,语言和声韵为树叶花朵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三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论述诗歌六义不兴的弊病,批判了嘲风雪,弄花草的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倾向,充分肯定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足之处在于以美刺论诗,忽视了诗歌吟咏性情的特点,因而在论述历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表
现出相当的局限性。 11、墨子三表是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条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要求参酌当时百姓的实践经验。第三表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12、庄子,否认事物的差别,否认认识事物的必要性,但其在文学上的见解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他说明文章的精妙之处,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达的,这种主张就是所谓的“言意之辩”的重要理论。 13、荀子,认为文学对人有琢磨作用,在《乐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文艺思想:立乐之方也就是进行诗教、乐教的总原则,使乐充分为王道服务,这是荀子乐论的实质所在。 毛诗序:中心内容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教化服务。开头提出的诗言志就是人的志要通过言表现出来。它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把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生是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14、史记 太史公自序:第一,历史著作是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的。第二,历史应该从政治观点出发,对历史事实和人物进行评价。有肯定有否定,即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贱不肖。第三,提出发愤著书的观点。如诗经中变风变雅、屈原的离骚、司马迁史记都是这种至文,这是一种进步的观点。唐韩俞提出凡物不平则鸣,宋欧阳修提出的穷者而后工都是对发愤著书的继承。 15、论衡 艺增: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年代有一种“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王充针对这种虚伪浮华、因循抄袭的现象,提出“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对虚妄的文风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但是对于经艺上的增语,并没有持绝对的反对的态度,指出百传之语和经艺之增是有一定的区别。说明王充已经初步意识到艺术夸张的创作规律性问题。班固的两都赋序:对汉赋的产生、兴盛以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第一部份,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发展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论述汉赋所表达的内容及文学价值。反映了这个时代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和毛诗序提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第二部份: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在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16、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继承刘安和司马迁的观点,肯定怨主刺上为诗歌的正统。同时也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观点。有两点新的贡献:第一,初步认识到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第二,意识到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进步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完好的统一。 17、曹丕的典论 论文:典论,就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就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1、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2、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所长并驾齐驱于当时的文坛。故提出用“审已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这是曹丕论文的宗旨。3、具体论述七子文章的得失,对不同的作家及其风格作出了自己的看法,开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4、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转论文体的不同特点。5、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气指作家先天的素质即本性。6、论述文章的价值,认为文章具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功能。 18、晋刘勰的文心雕龙 神思,神,构思时精神状态,即作者的想像活动,思,指创作构思。一、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养心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对作家提出了要求:积学,不断积累知识;酌理,不断增长才干;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怿辞,逐渐掌握运用言辞的能力。二、论文思的迟和速。离不开一个基础,即广博的学识和熟练的技巧。三、论说修改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 19、文心雕龙 情采。情,指思想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的范畴,采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又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应相互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的境地,这者好文章。一、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认为文附质质待文是密切联系的两方面。二、论述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的不同,提出述志为本的创作主张,抨击了当时文坛重文轻质言与志反的不良倾向。三、指出过分追求形式会损害作品内容,只有心定理正的作品,才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好文章。
20、文心雕龙 物色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以及文学究竟怎样来反映现实等问题。首先,论述了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客观景物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创作开始于对外物的感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总结了诗经描写自然景物的经验:情景交融,语言简练。再次,主张描写自然景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21、文心雕龙 知音。主要论述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作品问题。一、论知音之难遇。不能正确评价作品的原因:贵古贱今,崇已抑人,信伪迷真。二、论难知之故。两方面:一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的客观原因。二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的主观原因。三、论音本易知之理。非常强调批评家的修养和博观对正确评价作品的重要意义。怎样鉴别文情从六个方面(六观):一看作品情志安排,二遣词造句,三通古变今,四典故运用,五表现手法。六音调韵律。四知音程序在于沿波讨源和深识鉴奥及由表及里,洞查入微。
22、文心雕龙 序志。对书名进行解释,写作文的动机、目的、以及全书体例、主要内容。一、首先对书名进行了解释。文心即指作文的用心,就把作文的纲领方法体裁和文学批评都包括进去了。雕龙,指作文如雕刻龙纹一般,以喻作文的精细和要讲究文采。其次,论述了创作的重要性。二、首先热情歌颂了孔子,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仰慕。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以此强调写此文的目的是为挽救当时走上歧路的文风。三、论述魏晋以来一些主要的文学批评论著,指出他们的缺点也肯定他们的优点。四、述文心
雕龙一书大致内容及其体例。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是阐述自己关于文章写作的基本观点。主要依据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文体论,论述文学体裁问题。第三部分是创作论,论述文章创作问题。第四部分是批评论,论述文学批评问题。五、论述作者著书的甘苦和自己写作的基本态度 。 23、萧统的文选序: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选。此序是萧统写的序言。从原始时代生活说起,说明文字、书籍是时代社会的产物。日常事务和用具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文华以此推论文章的发展也是必然遵行同样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展。从诗的六义讲了赋的发生发展情况,又讲了骚体的产生,叙述其余各种文体的产生,都与社会需要有关。理一步申说编选文本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在浩繁的文学作品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说明不选经书子书的原因。 24、陈子昂与东方左虬修竹篇序:表现了他关于诗歌复古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复古。就是恢复正始之音,使诗歌创作回到汉儒强调的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上去。作者提出了兴寄的问题,乃是要恢复正统儒家的言志的传统。带有美刺之意 25、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心问题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以风雅为准的,表现了杜甫的正统观念。以多师为师,就是广泛向前人学习。 26、唐代皎然的诗式:皎然在诗学上的贡献是对于诗歌意境学说的阐述。他提倡假像见意,就是主张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又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境,指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典型的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它来自客观世界,但又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客观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皎然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主要艺术标准。皎然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真正奠基人。它是我国传统诗学上的一座里程碑。 27、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元白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既有为王朝利益服务的一面又有揭时政之败坏,哀民生之多艰的一面。白居易痛感于诗道崩坏而欲扶起之。强调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白居易关于诗的最高标准是六义,所取者在于美剌兴比,文学应为时政而作,即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28、韩俞的答李翊书:首先强调了文章的复古问题。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其次,学古又不能食古不化,因袭陈言。主张文从字顺。第三,关于气言声关系,强调以气为主导,他本于道却不轻视文。 29、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于散文创作,强调文者以明道,以道为本,以文为未, 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对于诗艺,着重于风格境界的研究。诗论代表作是诗品,描述了二十四种艺术风格,在本文中强调一个味字。真能给人以美感的,是寄于语言、形象之外的,以诗人的情意为中心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味。钟荣倡言诗之滋味,以之为五言诗的主要审美特征,首标兴义。皎然论诗讲文外之旨,讲风味,也是在谈艺术境界的创造问题,他以但见性情,不睹
文字为诗道之极,即以创造寄于文外的艺术境界为诗之极致。此司空图论味,是对钟荣以来的诗歌艺术境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的诗味说集前人论诗味之大成,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南宋严羽主张无迹可求的兴趣即脱胎于司空图此说。此外,论诗主言外、韵外、象外、成为诗论里比较流行的内容。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本文是书信体文论,一二五自然段是答书信问。三四两段是本文的中心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列举历史上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道理。道和文的关系问题是欧阳修古文理论的核心内容。他重道而不废文,对二者关系及其具体内容的理解较前人更进一步,他认为道 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 30、王安石的上人书:和欧阳修一样,不满于西昆体文风,上人书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文学主张。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作用问题,实际是阐述了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这是唐代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的中心问题。对韩柳在古文运动中地位和作用做了历史评价,尊韩而抑柳,重道亦不废文,接着强调自身修养的自得工夫,提出务为有补于世的主张。本文提出文章的社会作用问题,强调文章直接为礼教治政服务。提出以适用为本的写作原则。
31、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32、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33、李清照的论词34、胡寅的题酒边词35、张戒的岁寒堂诗话36、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37、张炎的词源序38、钟嗣成的录鬼簿序39、何景明的与李空同论诗书40、徐谓的叶子肃诗序41、王世贞的艺苑卮言42、王骥德的曲律43、袁宏道的雪涛阁集序44、钟惺的诗归序45、可一居士的醒世恒言序46、冯梦龙的序山歌47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48、李渔的闲情偶寄49、王士祯的鬲津草堂诗集序50、刘大櫆的论文偶记51、袁枚的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2、焦循的花部农谭序1.(苏轼的)“随物赋形”说2、所谓“以意逆志”3.通变说4、广义的道:5、狭义的道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6、“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7、钟嵘《诗品》其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31、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提倡辞达说。就是充分表现事物,力求生动明晰。还强调神似,反对形似。此文属序跋体文论。苏轼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的味在咸酸之外的主张。 32、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黄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此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并自觉结成宗派的文学流派。全文内容如下:首先肯定洪驹父的诗语意老重,但指出读书少,缺乏古人绳墨。多读书,学习前人法度,是黄庭坚论诗的很需要主张。二、提出凡作一文皆须有宗趣。三、黄庭坚论诗影响最大的是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鑫,和夺胎换骨的方法。四、结尾提出不可守绳墨一成不变。 33、李清照的论词:从词的特点出发,论述了词的发展过程,按历史线索把词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强调音韵和
谐,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和词语尘下。提出别是一家的观点,这是婉约派的主张。 34、胡寅的题酒边词:为向子諲写的题词。首先,作者认为,词曲是古代乐府的继续和发展,是诗的一种,特别推崇苏轼的词,并把其作为最高标准来看待的。认为词的风格是作者人格的反映。
35、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一、言志为本,咏物为工,是张戒论诗的基本主张。志,是情志,言志,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诗的目的和出发点。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内容充实,也会产生很高的艺术性。他用意味说明艺术性的重要。对艺术性他提出三个因素,情真、味长、气胜。列举诗人艺术特长时又提出意胜、味胜、韵胜、气胜四个概念。二、思想内容强调情真,艺术表现要求中的。中的,包括抒情和写景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求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使所描写的对象形象鲜明生动,情深而意切,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对诗歌的艺术风格,提倡古朴自然,反对雕琢字句,以议论为诗、追求用事用韵,他强调诗歌必须微婉含蓄,反对详尽浅露,提倡正而有礼。 36、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论诗以诚为本,崇尚自然真淳。以诗论诗,本组诗是最杰出的一组。一、主张刚键豪壮的风格,反对纤弱柔靡的诗风。二、提倡清新自然反对雕琢。三、提倡亲身体验,反对一味模仿 37、张炎的词源序:一、词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提出了一个衡量词的基本标准—雅正。雅正首先是对词的内容的要求,还提出词要意趣高远和清空。二、通过对周美成秦少游等宋代词人的评论,提出词要立意清新,自成一家。三、商榷音律是作者编著词源的目的。 38、钟嗣成的录鬼簿序:主泛记载了中国戏曲繁荣时期元代的戏曲、散曲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是研究我国金元文学的宝贵史料,同时也是我国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一、作者首次肯定了戏曲作家的地位和戏曲文学的价值二、正是由于作者认识到戏曲事业的意义,所以他希望通过对杂剧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对戏曲创作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表现了作者反正统的坚毅精神 39何景明的与李空同论诗书:李梦阳学古强调学古人的规矩法度,何景明这古则强调要领会神情而不徒得其形貌。李主骨气而往往流于刻板,何重才情而间有清新之作。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虽力主宗法杜甫,但未跳出台阁体的弊端,前七子提出复古的主张,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此文阐述一个问题就是学古的态度问题一、作者提出了自己与李梦阳在学古问题上的基本分歧。何景明提出学古要重在内在精神而不能着眼于外在的形迹。接着作者提出意象相应的问题,是对他的领会神情,不仿形迹的主张的进一步发挥。指出:意象则合,意象乖则离。学习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法同则语不必同,不要对古人的作品句模字拟。二是学习古法对诗文创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二、指出诗文创作要务在于充实内容实质,而不要单纯追求声色之末总之,何景明提出反对单纯形式的模拟,提出领会神情,不仿形迹的主张是在价值的 40、徐谓的叶子肃诗序:认为为文应取兴于人心,应宣泄人之情,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主情说,袁宏道的率性而行是为真人等思想,都与这一思
想一脉相承。他以人心人情为论文根本。 41、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他仍坚持以秦汉、盛唐诗文为最高标准,即所谓的第一义,基本上遵循前七子的主张。二、提出学古而不泥于古的规矩法度。由于着眼于神情而不着眼于形迹,王世贞很重视诗歌的境界问题。 42、王骥德的曲律:在明代戏剧理论著作中是比较突出的一部。很重视戏剧的音乐格律问题。本文主要表现了王骥德的基本主张是语言必须服从于模写情物,体贴入理。适于这个目的的是本色与文词相结合的语言。文俚相间雅俗共赏。戏剧语言的两点主张:一是使人歌之,容易上口,即曲词在合于音律,使演员唱得出来,一是谐里耳,使普通百姓都能听懂。在论宾白一文中,强调宾白的重要性时提出了写好宾白的标准,即明白和美听,明白就是要口语化,不宜用古文体更不宜用四六骈体,美听一是要求语言的音乐美,宾白虽为口语体,但又不可纯用简质的日常口语,要在口语的基础上加以锤炼,第二、关于戏剧结构,首先是严谨统一,剪裁组织得当,不可支蔓涣散。其次是抓住剧情主脑,确定全剧节奏,第三是勿落套,剧情编排不可千篇一律,第四,是勿不经,即剧情发展要合于生活逻辑,入情入理。 43、袁宏道的雪涛阁集序:标榜性灵说,论文以真为贵,此文主要用意在反对摹古,主张信腕信口,反对字比句拟。主张创新,做到穷新极变。 44、钟惺的诗归序:钟惺与谭元春同倡性灵说,与公安派相同。但他们特举幽深孤峭之旨,形成竟陵派。此序文首先认为诗歌创作的途径变化是有穷的,而创作诗歌的精神变化是无穷的,途径有穷而只在途径上下功夫,终不能为高。其次,作者提出救弊之法,在于学古人的精神,即求古人真诗之所在。
45、可一居士的醒世恒言序:此序在谈到小说的社会作用时,特别强调小说有助于教化的作用。 46、冯梦龙的序山歌:反映了冯梦龙与徐谓李贽汤显祖一脉相承的进步文学观点。认为山歌是广大人民抒发真实情感的作品,借男女的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对封建正统文人投以辛辣的讽刺。
47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是我国最有名的小说戏曲理论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一、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各自特色。研究了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出为文计说,即围绕作品的主题选择和处理这些历史素材。二、关于典型塑造的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从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四个方面论述了典型的特征。强调小说就符合人物的个性。三、重新排了水浒传中人物之座次。四、文法即创作方法一共谈了十五种,特别谈到了夹叙法等。 48、李渔的闲情偶寄:这是一部内容非常广泛的书,戏曲理论是其中的一部分,分词曲部和演习部。词曲部谈剧本创作问题。凶手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结戏曲创作从主题题材情节结构人物语言到科诨音乐都作了全面的论述。有一个根本点就是要从观众出发,注重戏剧舞台演出,即注意群众性和演出效果。首先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了 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其次对戏剧语言也作了强调,他在词采宾白等节中对戏剧语言作了很精彩的论述,主张戏剧语言应该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声务铿锵,语求肖似,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及个性化。特别地强调了宾白的重要不应该重视科诨的作用。
49、王士祯的鬲津草堂诗集序:主张神韵说,就是不论写景抒情都力求含蓄,表现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此说来源于南齐谢赫论画的气韵,发端于钟荣发展于司空图严羽,到明代胡应麟正式标举神韵之名。王士祯晚年归于冲淡自然,冲淡就是不看迹象而自然地表现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是不事雕琢而吐露真情;清奇就是立意新颖词语清秀,给人以新鲜奇异之感。 50、刘大櫆的论文偶记:刘大櫆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桐城是一个提倡程朱理学,维护儒道的文学流派。刘继承方苞传其古文义法,但他论文侧重于艺术规律的探讨。论文的中心是他的神气音节说,神,就是指形成文章艺术风格的内存精神,气,就是指体现艺术风格的气势,二者的关系,神是本体,气是具体体现。神通过气来体现,气受神的制约。接着提出了由音节求神气,由字句求音节的主张。音节字句是神气的具体体现。所以他强调熟读涵咏。
51、袁枚的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提倡性灵说,是针对当时错把抄书当作诗和诗坛上的格调说而提出的。本文首先提出了诗有工拙而无古今的观点。其一,形式及艺术技巧虽有继承关系,但诗人各具不同的性格特点。其二、因为诗中有我,所以在继承传统中有变革创新是势所必然。这就是独抒性灵。批评了沈德潜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他的性灵说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是一样的。 52、焦循的花部农谭序:这是一部讲述地方戏所演的一些著名剧本,并加以考订和评论的著作。作者站在支持花部的产场上,大力肯定了花部,批评了雅部,表现出他进步的戏剧观 1.(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2、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接近于还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通变说 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
的生命力。《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也非盲目地追求复古,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4、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5、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① 艺术思维中的想像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② 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即想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③ 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6、“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7、钟嵘《诗品》其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1、“性情”说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① 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诗歌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人的感情② 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对诗人的感发触动。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① 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5b544e2b160b4e767fcf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