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的随笔》,欢迎阅读!
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的随笔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为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和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引领学生读懂读好名著。可在实际教学中,导读却发生了异化,变了味。(1)教学的功利性。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中考的指挥下,有些教师为了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或上网搜索,广泛占有资料,以教师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品”喂给学生,把初中阶段必读的十几部名著浓缩为一张八开正反面的讲义,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几个方面阐述,美其名曰“名著导读”。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2)教学的随意性。由于“名著导读”教学不像课内阅读教学,广大教师有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也不像课内阅读教学具有可控性。因此很多教师在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没有认真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教学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有些教师一开学,就叫学生阅读名著,但接着就没下文了,至于学生读没读,就不得而知了有些教师想起来就照着教材的“名著导读”宣扬一番,而后就撒手不管、无从过问;有些教师则到考试前将“名著导读”部分的相关内容划一划,叫学生进行背诵,以应付考试;还有的教师则不顾初中生的特点,把学生当成大学生、专家,大讲写法,架空鉴赏,烦琐的导读,有点本末倒置,最终结果是名著文本被搁置,学生疲于理解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导读教学必将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也必将导致学生对名著的热情消失殆尽,甚至对名著阅读产生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他们在课外阅读上还存在不少误区:偏食,猎奇,求速。他们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或曲折的情节,或离奇的故事,或绮丽柔情,或神武枭雄。他们的鉴赏能力还很稚嫩,审美能力还很幼稚。(1)阅读的功利性。“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线,课外阅读变得越来越功利。他们开始采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精华内容和考试中有可能考到的相关内容。(2)阅读的低俗性。在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而将阅读指向“读了就扔、读了就忘”的通俗文学。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
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不愿意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作品。
新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意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在学生心智成长的道路上,以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来丰富他们的语言与人文精神。而我们语文教师借“名著导读”的教学指导,也意在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阅历,对文学名家作品的深入领悟还缺乏一定的功力,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名著导读而不是名著赏析,是导之而读,非读之而析,让学生好读乐读才是关键。“导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的“导”来让学生克服浮躁的心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名著;通过教师的“导”来授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通过教师的“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 通过名著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也是名著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是敷衍了事,收不到什么阅读效果。如许多中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显然与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有关。可是,如果教师能深入浅出、富于魅力地介绍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思想,就会大大拉近学生与大师心灵上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愿意去读,有兴趣去读。又如教学“名著导读”《简·爱》,给学生激情朗诵其中的一段经典对白:“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名著的兴趣。 2、 通过片段传授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师生不仅彼此分享阅读的感受,互相欣赏着,快乐着,在即时互动中,阅读更带劲,而且教师以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随机指导着阅读方法,没有烦琐的分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获得文学的滋养。《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先生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从不同
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他还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因此很值得学生阅读学习。但这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及其他们的生活都离现在的学生较远,有很多地方学生不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就可指导学生就片段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阅读。另外,还应该在阅读后做些适当的笔记,比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语言,从而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而且长期坚持做笔记,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5aa7cc33d4b14e852468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