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选题报告》,欢迎阅读!
选题报告
姓名:薛明俊 学号:201016041652 指导教师:张志兵
一、题目:当代大学生犯罪及其治理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可是不经意的疏忽却使一些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不仅使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及其治理是我们面临的大事。因此,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学者在对大学生犯罪问题上也提出各有特色的理论观点。国外学者观点有:
1、失范理论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首先提出社会失范的概念。他认为当现有的社会结构不能控制日益增长的个人需要和欲望时,就会产生社会失范行为。
2、中和技术理论观点。中和技术理论它是由美国犯罪学家格雷沙姆·赛克斯(Gresham Sykes)和戴维·马茨阿(David Matza)于1957年在他们合写的论文《中和技术:一种少年犯罪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实质是论述犯罪人如何将犯罪行为合理化的一种理论。作为一种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中和技术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释犯罪现象,着重于探寻犯罪人尤其是少年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态度,而不仅仅从犯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来研究犯罪问题,从而为犯罪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视野。
3、抑制理论。抑制理论为现代大学生犯罪的重要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雷克利斯在1961年发表《一种青少年犯罪的新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一种犯罪社会学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犯罪是个人内在的控制能力和社会中存在的外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产生抑制作用的力量来源分为内部抑制因素和外部抑制因素两类。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有:
1、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错位扭曲。 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2、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有些
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
4、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5、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上,就是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犯罪及其治理的主要观点,导致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还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密切关联。
四、论文提纲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1)情绪特征
(2)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1)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2)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3) 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4)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5)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3)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五、参考文献
1、王秉中主编,《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社,2004年出版. 2、严景耀,吴桢译,《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3、王大魏,《犯罪发展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4、王洪山主编,《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王守宽,《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第19卷第2期. 6、(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2年出版. 7、王守宽,《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第19卷第2期. 8、吴鹏森,《犯罪社会学》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3c4e15f18583d04964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