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含义和特征资料

2022-12-29 05:25: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感的含义和特征资料》,欢迎阅读!
义和,美感,特征,资料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在本节学习中,学员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通过动物快感和人类美感的联系和区别,了解美感是自由的感受;第二,将人类的日常心理和审美心理进行对比,认识到美感是非概念的判断和无功利的愉快,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第三,明白广义的美感和狭义的美感的关系及其多层次的含义;第四,也就是最后,了解美感中直觉与理性、功利和无功利、个体和社会这三种内在矛盾,弄清美感的特征。这里在教材讲述的基础上,对有些问题作点补充或强调。 一、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美感与快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美感与快感存在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而得到的快乐感,而美感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时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一个是本能满足,一个是精神愉悦。人有美感而动物没有美感,这体现了人类世界是对自然世界的超越,说明美感具有社会学依据。

其次,美感与快感具有不可割断的联系。这里要记住四个要点:一是从历史发展看,快感先于美感;二是从个人的感性活动看,快感作为积极要素被包含在美感中;三是美感总归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四是美感是对快感的超越。人之超越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符号实践,人类的符号实践决定了人具有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美感就是在主观侧面对这种本质力量的肯定,由此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纯粹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一种因为自由而产生的幸福和愉快。所以,美感是快感的发展与升华的结果。

举一个平常的例子。你眼前有一个有红又大而形象优美的苹果。如果你只想到吃它,那你只会获得生理快感;而如果你专心观赏它的形式的美而忘记了食欲满足,那你就沉浸在美感的愉快中了。可见,快感是有限、消极和短暂易逝的生理感觉,美感则是自由、创造和持续常新的精神感觉。一句话,美感是一种自由的感受。

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美感的反应,属于日常心理的升华,是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和升华的结果。这使得主体精神从功利和逻辑的制约中解放出来,从有限上升到无限。这一点应当不难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关心事物的属性和实际用途,更多地以功利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以概念逻辑表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饥饿所迫的穷人会对美的景色无动于衷,守财奴对金子的色彩和光泽熟视无睹,科学家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必须忽略事物的诗意的光辉。当人们对事物采取审美的态度而不是功利的考虑或概念逻辑的制约时,就可以对事物自由地进行感受和评价,这就可以超越一般的日常心理。 三、美感的含义

我们已经从文字教材中了解到美感的含义:美感来自人类的符号实践,是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它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这些说法还很抽象。要深化对美感的理解,就必须结合美感的特征。 四、美感的特征


美感有哪些特征呢?美感的特征是互相对立、矛盾的精神现象的统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美感的直觉中蕴涵着理性,二是无功利的愉悦合乎人类目的,三是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今天着重讲解第三个特征。美感是个体的感受,但它具有普遍可传达性。这就是美感的第三个特征。如何理解呢? 一方面,美感是个体对感性形象的直觉,美感愉快是个人的现实感受。你从某一片自然风景、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件艺术品感觉到了美,这纯粹是你个人的感受。别人没法反驳你,或者强制你放弃这种愉快的感受。个体是否感受到对象的美、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对象的美,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觉。楚怀王喜欢细腰女人、唐明皇喜欢肥胖的女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都完全是个人感受问题,是不容争辩的个人趣味,任何外在规范、外在权威和社会标准都无法裁决。“情人眼里出西施”,各美所美,各取所爱,任何外在的规范在个人的现实感受中都失去效力,任何外在的权威都失落其统治力量。西方人也坦率地承认这么一个事实,“趣味无可争辩”。

但另一方面,美感中个人所感受到的愉悦,却是普遍可以传达的愉悦。美感的愉悦是可以传达的,也就是说它不是自私的,而是可以同别人交流、与他人共享的。而且,美感的愉悦是普遍可以传达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无私的、自由的、社会的精神愉悦。康德说,美感愉悦“不是植根于主体的任何偏爱……[断者]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 。就是说,美感,这种无功利、非概念的快感,他人也一样感受得到的快感,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快感。 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个体与他人分享美感。在一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社会习俗、社会制度和语言共同形成的环境中,产生出某些最低限度的共同感性。个人对美的感受,个人所获得的审美快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个体完全可以与他人分享美感的愉悦。蒙娜丽莎的微笑,令达芬奇同时代的人动心不已,还穿越了遥远的时间距离,打动了我们无数现代人的心。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仅征服了欧洲一个时代的年轻灵魂,而且在中国二、三十年代也掀起了一阵“维特热”,少男少女像维特和夏绿蒂一样地钟情和怀春。同理,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一首插曲竟然可以标志一个特定的时代,《泪痕》和“心中的玫瑰”让多少人感动不已!

第二,个体的美感指向他人。人生在世,本质上是一种与他人共同存在,在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个人在审美活动中所感受到的愉悦,不仅可以交流,而且必须共享。由于美感是对生命活动和人的自由的肯定,它反应了生命活动的共性,体现了人类的目的性,所以,美感的愉悦是可以交流的。又由于美感是个体的无功利快感,免除了私心和欲望,美感的愉悦也就必然是社会性的愉悦,必须在交流中才能实现,所以美感的愉悦必须共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是多么想与他人交流和共享美感的快乐哦!尤其是生活在机械的物质世界普遍感受到人际冷漠、关系疏远的现代人,更是渴望同情、渴望爱意,渴望在交换快乐的时候获得同情与爱意。

第三,美感通往共同体的快乐。美感愉悦可以交流、必须共享,更是造就一个普遍和谐的生命境界。《礼记?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中国古人所描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普遍同情、感通的和谐的生命境界。美感的这一性质使审美承担着一种心灵建构或教化使命,这就是通过感觉世界的革命,造就一种共同体的整体快乐。



可见,美感既是个体的感受,同时也是与他人共享、指向他人和通往共同体快乐的愉悦,所以具有

普遍可传达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1be1d8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