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课时3页)

2022-04-29 00:1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课时3页)》,欢迎阅读!
荆门,送别,课时,教学设计,人教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五首诗部分名句的默写和朗诵,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五首诗的其中最明显相同点——送别诗,然后让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找有无相似的诗,从而引出新课——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1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济苍生、安社稷。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破题——出游方式、所在位置、事件。 B、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船远行经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边的原

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还是怜爱故

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D、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蕴藏着诗人喜悦心情。

E、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从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体现诗人愉悦之情。 F、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愉悦之情,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 写作特点

2


1、构思巧妙,首尾呼应。这首诗开头写辞亲远游,接着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充溢着远行壮游、心胸开阔的愉悦之情。

2、想象奇特,用词准确生动。颔联写得形象、逼真,“随”字化静为动,“入”字形象生动,有如一幅长轴长江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颈联,想象瑰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下”与“飞”搭配,“生”与“结”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象写得活灵活现。

四、背诵本诗 五、拓展:对比理解

《渡荆门送别》与《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同是李白所作,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小结

七、作业:默写本诗及完成课后相关的思考与练习。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503b21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