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竹影竹忆》,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竹影竹忆
作者:田健勇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2期
去年的盛夏我藏在赤水葫市镇一座山上,躲过了一夏的炎热,换来了一段凉爽、静怡的日子,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感觉。重庆的酷热,天天炙烤着万物,潮湿闷热的桑拿天让人透不过气来,逃离成为城市人一种既无奈又新奇的选择。
坐落在二郎坝的小区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放眼望去,耀眼的琉璃瓦屋顶散落在竹海深处。入夜时分,天鹅湖波光粼粼,蜃景般若隐若现。人坐院中,风行林中,竹涛阵阵,鸟语喃喃,可谓是人竹之大美!
盛夏时节,凉风习习,好似初春的时光。闲下无事,或读书或闭目,终日往复。身轻如燕,似心事重重,大半辈子的忙碌一时半会儿像还卸不下来似的。翁承赞诗曰: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下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更佳。思绪繁复,唯读书可以安心,应了此情此景。托尔斯泰:“年轻人靠理想生活,老年人靠回忆生活。”按联合国对年龄的新划分标准,我顶多算一大龄青年,应该是一半理想一半回忆地生活着。
竹影婆娑,虫鸟啾啾,翠竹依山势而低吟。躺靠在庭院的竹椅上,望着与树齐肩、茂密而旺盛的毛竹,它们似弯下高贵的头颅,仿佛在聆听我的述说,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 一位诗人写道:当地球上第一次有人建造村庄时,竹子就已经被加以利用了。据考证,早在汉代,竹子做的生活用品就有六十余种,明清则达到近三百种。证明中国人与竹子相互依偎了数千年之久。
竹子与我们那个时代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各家生活起居都离不开竹子。凉席、板凳、箩兜、扁担,以及菜篮、筲箕、锅盖……数不胜数。一个家就是一个竹的世界,就是一个竹制品博物馆。那时的夏天,一到晚上,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搬出了桌椅和板凳,犹如一条“好吃街”,在这里聊天、吃饭,甚至在这里睡觉。你尝我的菜,我添点儿你的饭,好生融洽。大人有事不在家,哪家都管你吃喝拉撒。而现在的邻居,十数年都叫不出名字,少了些许人情味儿。 小时候,竹子的玩法可多了。做水枪,做鱼竿,做笛子,烧竹筒饭,烤竹筒胡豆。最简单的莫过于玩“骑竹马”的游戏,一根竹竿握在手里,做出胯马的姿势,将竹竿夹在胯下,用手将屁股一拍:“驾、驾”,竹马就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唱:“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弯刀;弯刀耍得圆,胖娃滚铜圆;铜圆滚得远,胖娃跟倒撵;撵又撵不上,白白跑一趟。”儿时的天真、欢快和愉悦让人记忆犹新!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讲的是苏轼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得庸俗;人瘦还可以变肥,人俗就难医治了。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真的会“令人俗”。白居易《池上竹下作》: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水能使人的性格淡泊,因而我以水为友;竹懂得虚心谦逊,因而可以做我的老师。竹子虚心有节、挺拔劲节、婆娑可爱、清翠欲滴;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
“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据《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证明苏东坡断无不食肉的说法,否则怎会有“东坡肉”呢。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特性肯定是不一样的,熊猫吃竹子要温顺得多,老虎、狮子吃其他动物要强悍得多。植物的能量是超不过动物能量的。现在提倡吃素,素食者与肉食者除了身体的胖瘦区别外,肯定还有行为上的特征,素食者应该要温和一些吧。你看电影中那些拿到肉就啃的,个个都是山寨中人,彪悍而强壮,却让人畏而远之。
远去的东西,总让人留恋。用竹蒸笼蒸出来的馒头、包子、羊肉就比白铁蒸笼、不锈钢蒸笼蒸出来的香味独特,大老远都能闻到。现在卖传统小笼包的店铺还有用竹蒸笼的,上面铺一层松枝,蒸出来的包子也有了松枝和竹子的香味了。難怪到了乡下,都喜欢吃用甄子蒸出来的米饭。甄子蒸出来的米饭散软可口,饭里还透着竹木的香味,热天三两天不馊,还有营养的米汤可以喝。现在的城市家庭早已不用甄子了,它亦被电饭煲所取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因中国人浓厚的竹子情结,以及竹子自身具有的环保、永续、经济等特点,促使人们不断地研发竹子的新功能,开掘竹子的新用途。竹子已从传统的植物形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却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已广泛应用到纺织品中,生产出服装、毛巾、内衣、袜子以及系列的竹丝纶床上用品等。
徜徉在幽静的竹间小径,回望过去,浮想将来:几千年来与人们朝夕相处的竹子,赐予我们一座座竹楼和竹院,还有那永远也离不开的小竹筷;一根一片,一丝一篾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迄今,为了让竹下的农家日子不再艰难,它仍然献出竹笋和竹身;捣竹沥浆为造纸、制衣提供原料,为我们书写文明、挡风御寒无私奉献……
作者简介:田健勇,重庆市大渡口区作协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原大渡口区交通局副局长。于《重庆晚报》《贵州民族报》《作家视野》等报刊多次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4d1bc5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