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
作者:李鑫 张柏卓然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31期
摘 要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速度迅速、态势良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功利性”参与动机,这样的参与动机导致了志愿服务活动不能长效性开展,服务效果也难以保证。本文基于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功利性”参与动机的产生原因,并对治理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 “功利性”参与动机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志愿者就在我国志愿者队伍中占有了大多数的比例,但很多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并不仅仅是为了去帮助他人,更多的是为了去满足自己的某种私利。在本文中,我们将这种为了自己的某种私利而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称之为“功利性”参与动机。一般有这种“功利性”参与动机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一旦他们的私利被满足,或者是不能实现他们的私欲时,便往往会终止志愿服务行为,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不能长效性开展,服务效果也难以保证。本文对“功利性”参与动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功利性”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提出治理对策和建议。
1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的表现形式 1.1获取直接利益
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就是为了获取某些自身很需要的直接利益,如获取纪念品或者荣誉;获取学分或;评优评先;优先入党等等;诚然,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不能缺少对志愿者的激励保障,但是这种对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仅仅只能是为了去激励和保障志愿者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如果大学生参与志愿服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这些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的话,那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便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和意义,这也会从基础上断了志愿服务的根基。 1.2追求个体发展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通过进行各式各样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志愿活动作为一种既面向学校,又与学校外界的社会相联系的实践方式如今已成为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数大学生首选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直言说,我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为了扩大我的交际圈;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会在我的简历中增加一笔丰富的经历,让我在今后找工作中的占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会导致志愿者在参加活动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发展的需求实现上来,而不是去追求最大化的志愿服务效果,从而不利于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的产生原因
2.1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和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是想有正确的行为和动机,大学生就必须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普遍对于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认知存在着不足和偏差。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精神,绝大多数人只是浅显的了解过一点点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认知偏差不足。导致大学生志愿者产生“功利性”参与动机。 2.2学校重视不够且激励机制不健全
日前虽然我国高校不断提高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但仍然在很多地方上仍旧存在着重视不够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志愿组织培训机制不到位。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志愿者培训;二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手段和政策方面,普遍存在这片面和粗糙的现象,如奖励志愿者学分、优先入党等等。这些都将会导致“功利性”参与动机的产生。
3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性”参与动机的治理对策
3.1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机制,加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
高校应该加强对志愿者培训机制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高校可以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分为基础理论培训、技巧训练两个部分。基础理论包括志愿者工作的性质和概念、服务精神的内涵、志愿行动法规等有关知识;而技巧训练主要包括人际沟通、技能培训以及管理技巧培训。从而促进正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产生和培育。
3.2积极宣传志愿服务,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应该在日常的活动中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如组织召开事迹分享会、表彰大会等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正确内涵,从而让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正确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行成,同时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荣誉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产生,从而使得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良性化和常态化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在志愿服务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正确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比如,在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和招募阶段,我们应该培育和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正确的内涵;在志愿服务的活动期间,我们应该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培育和激发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责任感等等,从而加深志愿者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以培育和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正确的参与动机。
作者简介:李鑫(1994—),男,汉族,甘肃陇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张柏卓然(1994-),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本科,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 徐子恒,王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8):124-126.
[2] 卓高生,易招娣.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14,34(03):155-158.
[3] 陈晓晓,李鹏.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02):101-105.
[4] 王民忠,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126-128.
[5] 梁辰,张庆.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及其矫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9):139-14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4c4cdd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