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欢迎阅读!
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摘 要:加拿大教育享誉世界,吸引全球学子趋之若鹜,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先进且以社区为依托的大教育体系。在加拿大,这种直指教育目的——培养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以学生为中心的大教育体系,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加拿大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并在众多国家流传开来。因此,学习、借鉴这种大教育体系,对优化深圳基础教育体系、弥补深圳教育短板、满足深圳人民对教育提出的更高期待、培养更合格的特区建设者和世界公民、促进深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加拿大列治文市 大教育 基础教育 社区教育 启示
加拿大环境优美,地大物博,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人才涌入。这固然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其先进的大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所在单位有幸与加拿大列治文市教育局合作,多年来均与多名加籍外教共事,并去到加拿大学习月余,重点考察了列治文市大教育体系。列治文市大教育体系完备,其成功的大教育体系办学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列治文市大教育体系
大教育顾名思义是与学校教育相对而言的,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延伸开来,架构上是由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纵向看具有以下特点:范围广——涉及德智体美劳等方方面面;时间长——终身教育;多元化——涉及学生所处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大教育体系实质上存在于各个国家,笔者要介绍的是加拿大独有的做法,以及试着以列治文市为例剖析加拿大大教育体系在世界教育独树一帜的缘由。 1.大教育直指教育目的。
在任何一本介绍加拿大的正规书籍中,我们都能知晓加拿大的国家精神包括尊重、合作、多元、包容、平等、环保、爱好和平、繁荣稳定、礼貌友善等,这些国家精神是经受得住历史变迁和执政党更迭考验的,因而历久弥新、深入人心,渗透在加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在加拿大就深有感触。在教育上的体现之一就是高度的去行政化,围绕“培养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一教育目的,列治文市汇集教育界、政府、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各界精英智慧,拟定了教育“宪法”——核心素养,这个核心素养包含六个方面18个核心内容。其中六个方面是:C(Communication),T(Creative Thinking),T(Critical Thinking),PS(Positive Personal&Cultural Identity),PS(Personal Awareness&Responsibility);PS(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些核心素养的产生是充分社会化的,听取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意见,认同可能就意味着支持,这些核心素养也是任何人都可在列治文市教育局官方网站查看到的,加拿大国家精神和列治文市核心素养体系也成为各类学校办教育的准则、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南,社区、社会用行动理解并支持教育的导向。这种共识的高度达成,也营造了列治文市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合国之力培养好人的高度默契,在国内普遍存在的家校之间的互不理解甚至矛盾,校与社区之间的脱节、相互埋怨,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指责、推脱责任,在列治文市很难看见。 2.用全社区的爱来培育孩子。
笔者在去加拿大之前就曾耳闻,加拿大的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当时不以为意。等真正去到列治文,亲眼看到没有围墙的学校,甚至没有特别显眼的校名、校门,还是十分惊讶的。然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比如校园安全怎么保障。后来细细想想,这表明学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区、马路、公园、街道等融为一体的。这种学校与社区不可分离、难以区别的状态恰恰是体现列治文市大教育理念的,学校是社会、社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甚至孤立的存在。这也与其教育目的——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高度吻合。无论是从环境还是人文,都时刻昭示着它们是一个体系内的,初衷和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列治文市的大部分学校校园是与社区活动中心一体的,运动场地、儿童游乐设施是共用的,社区内大量存在的高规格足球场是免费开放的,就算下雨天依旧能看到学生与成人同在一个球场踢球。还有某些特别的日子,学校会与社区共同庆祝,举办派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学生在学校有比较严重的不当行为,是要去社区开展服务的,以将功折过。然后十二年级高中毕业申请大学时,大学也会将社区服务、社会参与作为选拔标准之一。
此外,在列治文市人的信条里,他们认为学校如果教育不好一个人,将来回到社区,同样会成为社区的负担,成为社区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阻力。因此,各个社区均不余遗力地与学校一道为教育好学生而团结着、努力着、付出着。在很多社区甚至还有社区学院,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义务教育、选择高中毕业就择业或为了谋求更好发展的人,提供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甚至终身教育。 3.社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基于对国家精神的认同,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加拿大全民素质可想而知有多高。作为列治文市大教育体系最大的一环,社会在教育体系中承担的角色也更加重要。
首先是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占GDP7.31%的教育投入、教师的公务员身份、教师的优渥待遇、很大比例教师毕业于UBC等名校、对学校和教师专业的敬畏等,无不体现着多元文化下,在整个社会享有一定话语权的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同、对教育重要性的清醒认识。这种认同,对于教育和教育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为列治文市教育的良性发展、螺旋上升提供了可能。
其次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这里的影响,笔者更多要谈的是榜样的力量。比如,笔者在列治文市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寄宿家庭(Homestay)都会提前15分钟将学生送到目的地;几乎所有天铁(Skytrain)和公交车妇孺残长幼专座就算空着也不会有人去占用;几乎所有陌生人街上遇到都会热情打招呼,包括对比例众多的国际友人;几乎所有乘客下车前都会对巴士司机说谢谢;几乎所有人购物、乘车都会列队;几乎所有人在公共场合都会轻声细语;几乎所有人都会按红绿灯指示交通;几乎所有人都会把垃圾按类别扔;加拿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雨,但爱运动的加拿大人风雨无阻等。这些东西,做的人展现的是素质,对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说,这就是榜样,这就是熏陶,这就是社会风气。这种榜样的力量对于巩固学校和家庭教育效果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列治文市这个大教育体系下,儿童是至上的,是社会的中心,学校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社会上更是对儿童监护有明确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不得将12岁以内的儿童单独放在家里等。 二、列治文市大教育体系对深圳的启示
深圳与列治文市所处国度、发展程度、市情等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深圳教育呈现与列治文市不同的特质。但列治文市完备高效的大教育体系,及与之匹配的实践与经验,对正在探索中螺旋上升的深圳教育应是有较大启示作用的。 1.加大对深圳精神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深圳以特区身份发展几十载,已然成为我国一块响亮的招牌。深圳精神亦由来已久,由原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8个字,演变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16个字。这种深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特区人砥砺奋进,但若问起现在的年轻人和学生,几乎是没人知晓的。这一方面与宣传普及力度有关,另一方面这种深圳精神与特区教育是脱节的,犹如两列并行不悖的地铁,不会产生太多交集。而这种精神一旦与教育挂钩,与市民的生活挂钩,就会变得更加鲜活有生命力、接地气。
2.加强教育立法,优化对大教育体系的宏观布局。
特区有特有的经济实力,处于特定的发展阶段,是有可能从特区立法的层面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明确“四位一体”的角色、职责和使命,有法可依,具体可操作。或者利用好现有资源,比如关工委、家委会等,更大程度上让社会各界意识到教育对特区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四位一体”、全社会普遍认可“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特区公民。
3.更加重视成人再教育,加强监督,提高市民素质。
现在特区政策利好多多,比如团市委主打的青工再教育,就帮助很多行业杰出青工到清华北大深造、取得更高文凭,但这种辐射面毕竟有限。因此笔者认为着力点应放在成人再教育上,比如以社区、楼盘小区为单位,化整为零;再如效仿崛起初期的新加坡、台湾省,从立法层面对市民行为、素质提出规范,并给予监督。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社会大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4.立足培养合格特区公民,强化学业多元评价制。
要想培养合格的特区公民,光靠学校教育绝没有可能,一定要合全社会之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特区公民的使命与担当。众所周知,深圳志愿者(义工)已成为深圳闪亮的名片之一,全市义工数达150万之众,其中不乏学生义工。可真正基于对特区之爱的肯定少之又少,大多是为了出国求学积累资历。更多的学生群体,对于这样一个服务社会、回馈特区、提升锻炼自我的机会是视而不见的,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与特区学业评价机制有一定关系。 目前,已经有一批先行者在步伐维艰地试吃螃蟹,比如建立社区家委会,比如帮助学生建立社区使命,比如发现南山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也有一些关注教育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为改善教师待遇、优化流通机制、建立大教育体系等发声。笔者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将来,特区的教育一定会呈现一幅非常美好的场景。那就是,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区、社会,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在致力于解决各种问题,都在为孩子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那就是,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构建成一个日趋一致、有效的大教育体系,全员参与,合力育人。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2]雷江华 融合教育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3]邓猛 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深圳教育蓝皮书.海天出版社,2015年。 [5]王俊 北美洲:加拿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新东方前途出国 枫情无限:探寻加拿大名校之旅.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
[7]廖晓英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宁波出版社,2011年。 [8]杨鑫辉 现代大教育观论.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9]杨进 美国加拿大社区教育与社区学院印象.职教论坛,2003年第14期。 [10]张启生 加拿大社区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福建广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4105f8c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