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文 12-01 1628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源自 高考语文
“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东一 钅郎 头,西一棒子”毫无牵连。 例:
曰头影树阴,先曰两人共条心。
今番讲着断情事,松毛做菜就刺心。 例:
月光肚里一朵云,一曰不见如三春。 三曰不见涯妹面,鸡肉准饭也难吞。 例:
燕子衔泥半壁企,两人相爱结夫妻。 莫像苦瓜心里苦,爱像腊蔗甜到尾。
这些山歌,首句是“起兴”,乍看起来,好似与整首无关,但接着一句连一句,细细考究,连在一起就成为有必然联系的“句子”了。有些“起兴”句,也兼有比喻作用,如例③就是,以“燕子筑巢”之事勾起“夫妻”之情。
一、关于"起兴"的概念、特点、作用
起兴即兴,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关于"兴",从古至今,有很多不
同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解释为:"兴者,起也......起情者;依薇以拟议。"刘勰认为"兴"实际是托物起兴,依照含意隐微的事物来寄托情意。这种解释并没把"兴"与"比"严格区分开来。 宋人朱熹释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起也,引物以起吾意"。
比较刘勰与朱熹的看法,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兴"是先言他物,•所言之物在其后。不同之处是:刘勰认为所托之物与所要言之物之意之间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联系或相似之处,而朱熹似乎想摆脱"兴"与"比"之间某种必然的联系,只说"引物以起吾意",那么所引之物与吾意之间有无关系,则不置可否。
如果说朱熹想淡化"兴"与比之间的关系,想给以"兴"这种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立的地位,态度又不太明朗的话,那么清姚际恒则很明确地说:"兴者,借物以起兴,不与正义相关。"
姚际恒所说的"兴"与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所说的"信手拈起,复随手放下"的"引子"可以划等号。那些用于起兴的诗句只是一个引子,诗人不过是借它们来引起实际要抒写的内容,因而大体总是"与后文附丽而不衔接",自然也就与"正义"无关。
既然起兴句与"正义"无关,那么我们能不能将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去掉呢?回答是不能,这说明起兴句仍然是此类诗歌文本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那么,起兴在诗歌本中究竟具有什么作用呢?
起兴句虽与"正义"没有直接意义上的联系,起兴句却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创造诗的审美感觉。从表现功能上看,起兴句渲染情感,营造气氛,能引以读者的审美情绪,以导出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表现魅力;从自身特点出发,从单纯音韵上的联系来看,起兴诗句语调和谐悠扬,因而能唤起一种音乐性的语感美。确实,起兴句往往对于似乎是诗人写诗那一刻眼前所见之景、事、物的描画状写,特别通过语音、节奏、韵律、声调的组合,渲染出一种与诗人将要描写的情事相吻合的气氛,情调,并很自然导出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而起兴句所营造的氛围,奠定的情感基调,又能引发读者的审美情绪,唤起读者的审美联想,从而将读者带入诗的情境氛围,从而顺利入审美感受的过程。即使起兴句与正句之间只有音韵上的联系,它具有的那种和谐悠扬,流利顺口,韵味十足的特点,也会使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魅力。
二、起兴的解读
《诗经.燕燕》是一首凄婉的离别诗。描写的是一对相爱的恋人,迫于礼教和父命不能成婚,在女子被迫远嫁他乡时,两人惜别的凄凉场面。这首诗的前三段的开头都用了"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初看起来,我们会觉得空中燕子翻飞,与与爱人离别有什么关系呢?去掉前三章的开头两句,离别的哀伤似乎也不受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3d9932fc850ad02de8041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