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GIS与空间分析在人文社科中的应用的会议总结》,欢迎阅读!
“GIS与空间分析在人文社科中的应用”学术研究会召开
2010年11月14日 ,“GIS与空间分析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政府管理学院134会议室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林肯土地研究中心、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共同组织,北大社科部部长李强教授、政府管理学院杨开忠教授、工学院陈十一教授任会议主席。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体雁教授主持。来自不同高校、不同研究领域的近百名学者就GIS与空间分析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应用展开讨论。
会议开始时,主持人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中心沈体雁副教授谈到,近几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空间问题,注重空间维度,使用空间信息技术和相关的方法。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始出现和成熟以来,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的技术逐渐地从技术导向转向应用导向,越来越关注社会、经济、人文发展方面的问题。同时随着中国国家现代化,中国国家基础数据建设也变得越来越好,像第六次人口普查,还有两次经济普查,也为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开展大数据量的空间综合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林肯土地研究中心、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几个单位共同发起,召开这次“GIS与空间分析在人文社科中的应用”学术研究会,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和知识进行交流和分享。
鲍曙明:GIS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相对弱,很难得到可靠有效的数据。”研讨会第一个演讲嘉宾,美国密歇根大学信心中心的鲍曙明教授指出,传统的数据统计关注时间维度描述,忽视了其空间维度的认知与研究。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GIS有独特的地理空间定位、信息管理、查询、分析能力,灵活的制图方式和强大的可视化表达能力,可以为人文社科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建立了一个跨越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空间综合研究平台。鲍曙明教授还介绍了GIS在环境与公共卫生、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及湖泊生态环境研究等诸多领域的运用。
SusanHaynie:GIS对人口分布动态的分析
AlteryX公司代表SusanHaynie女士认为传统统计方法忽视了空间维度,在人口迁徙等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并以AlteryX公司对GIS的应用为例,指出利用GIS技术和空间分析,可以对人口分布进行动态的研究,推动了地理人口统计的发展。
萧今:GIS使统计进一步精确化成为可能
“统计更多是一种抽象思维,用省级这样大范围的统计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很难表现出来。”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萧今从统计单位的角度介绍了GIS技术的运用给社会
科学研究带来的进展。萧今副教授与其他学者合作,应用空间分析方法,细化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单位,基于县级数据发现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省内差异大于省间差异。萧今副教授认为随着GIS在社科领域的进一步应用,统计的进一步精确化将成为可能,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柴彦威:GIS运用与时间地理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重点介绍了GIS在时间地理学上的运用。他谈到,时间地理学关注时空坐标系下对个人或群体的连续活动以及所面临的制约条件,其发展离不开对数据的精确分析。利用GIS这种技术手段,可以对个人时空行为精确的定位计算,数据采集更精细,同时也实现了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这些数据,建立个人或群体活动的分析平台,可以推动时间地理学的发展,在城市交通、旅游规划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赵作权:球面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管理研究所的赵作权教授从球面空间统计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说,“球面空间统计的方法和应用,最主要的问题是空间分布和时空的过程常常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所以用基尼系数和其他一两个指标的方法导致空间信息大量的流失。”赵作权教授表示。“另外一个问题是空间分析要转变成空间统计涉及到抽样的问题,平时研究包括的遥感数据都是观测的数据,没有经过抽样或者没有经过实验的,空间分析如果转变成空间统计,让空间统计更加具有统计学的特点就要分析在观测数据中变成抽样的数据或者是直接用抽样数据。”
杜世宏:佛教寺庙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西藏地区佛教流行,寺庙和居民活动点跟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杜世宏副教授,基于点和面的方法在此方面做了详细讲解。“为什么佛教寺庙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鲍曙明教授提出疑问。“这个工作分两部分来做,它的关联是探索性的,暂且不能下结论,如果从因果关系下结论的话必须考虑更多因素,比如道路、水系、地形气候,后面有数据库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结论。西藏地区95%是佛教信徒,寺庙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建立,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习惯。”杜世宏副教授解释。
沈体雁:中国经济密度格局分析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沈体雁副教授做了关于中国经济密度格局分析的报告。他谈到,“对经济普查的数据进行空间的处理,基于空间数据研究空间就业密度分布变化以及相关政策,可以了解中国各区域、各城市的就业与GDP分布情况和发展规律。通过两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中国过去几年里就业容纳增长最快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沈体雁副教授指出,若要研究就业的中心体系或者多中心的体系,首先要研究中国经济重心城市,然后,再扩大范围进行研究。
会上,张俊妮副教授、孙铁山博士和肖昱博士也做了精彩的演讲。
最后,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教授和密西根大学鲍曙明教授对会议
做了总结和评述。
杨开忠教授高度评价了会议的意义和价值。杨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在目前阶段非常有意义,确实能够为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带来一些新的数据和新的方法,同时也为人文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在理论和模型中更好的考虑空间因素提供非常好的支撑。杨教授还提出开放和包容的研究氛围,他提到,研究需要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欢迎更多的社会科学家加入到新的空间综合当中。
在总结中,鲍曙明教授表示此项研究还需要从多方面解决存在的缺陷:“方法层面上的研究稍微肤浅了一点”;“专业面稍微窄了一点,大家所做的东西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角度,技术性的比较多”;“研究角度往往就事实本身的讨论比较多”。希望以后能够突破这些研究的瓶颈。
会后,与会者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数据共享、人文信息与地理数据整合等问题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378042a03d8ce2f016623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