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构的意义

2023-05-17 05:28: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普通教育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构的意义》,欢迎阅读!
思政,建构,教育学,意义,体系
《普通教育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构

的意义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目标评价体系缺失、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欠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主体胜任力不足等阻力。解决教学评价的问题需要以德育目标为指引,依据成果导向思维建构评价体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以专业群视角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明确教育主体的多种属性,讨论各主体胜任力要素,推动协同共建课程思政,塑造课程思政良性互动格局。

关键词:《普通教育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意义

引言:加强教学思政教育的质量评估,促进高校教师履行立德树人的基本责任,提高教学思政工作教育效果,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责任,进而增强教学政和思政教学的合作性。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估机制应进行合理建构,应立足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客体、内容和程序等要素。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要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规范运作以及科学展开,各个院校都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以期通过科学评价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保驾护航,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

一、德育为先,基于成果导向构建评价体系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既没有无教学教育,也没有无教育教学”。简单的说,“教育教学”就是既教书、又育人,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教育教学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因此,课程政评价体系构建应当发挥育人指挥棒作用,打破原来以认知为单一目标的评价体


系框架。在德育评价体系基础上,贯彻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要参与者,提升教育教学成效。因此,需要首先对于高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要素进行分析,确立课程的德育评价目标。将德育目标作为主参照系,理清课程思政目标的相关内在逻辑,将课程政融人高校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把握好德育目标的评价导向,对于后续建立完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的重要前提。课程思政教学的综合性与渐进式特点,决定了对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从实施、评估、反馈、提升到最终实现的一个系统。而结果导向的核心原则可以概括为“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结果导向思想下的教育政意味着老师不但要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清晰的思路,必须把价值培养也融入其中。

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的教育学知识在迅猛地增加,然而,却并未有效地改善我们的教育实践。当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的需求变得日渐依赖,教育还能否保持自身的独立?此问题赫尔巴特早有教诲。早在其将哲学和心理学引进教育研究时,他就提醒人们关注教育学的独立:“这门学科(指心理学)绝不能替代对儿童的观察,因为个性只能被发现,而不能由心理学推断出来。所以事先对一个学生做出构想,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也就是说心理学家的任务只能给予教师提供能够应用的事实,而不能代替教师并指点他们。而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客体、指标及其程序的分析与界定,也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多元主体,构建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

专业课教师直接承担学生的课程授课任务,首先需要对于思政教育有着坚定认同。其次,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价值引领,比如备课时,需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通过案例与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


辅导员长期身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尽管辅导员并不直接进行专业课程授课,但由于其是与学生接触密切的群体,因此辅导员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辅导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打下理论基础。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调研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课程标准等。

教学管理人员是课程思政育人的规划者,通过有效的专业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目标,并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从专业层面凝练课程思政要素,会同课程负责人建设符合课程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指导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能够挖掘和彰显课程育人功能,反思和引领课程育人价值。充分认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目标评价体系缺失、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欠融合、育人主体胜任力不足等阻力的前提下,依据成果导向思维,构建德育目标引领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明确教育主体的多元属性,提出各个教育主体的胜任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共同体,最终形成一套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杨静慧."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与保障[J].现代教育科学2022(6):98-103.

[2]牛利坡,李伊涵,刁宏宇.逻辑、关系、着力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的拓展与深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216(4):62-67.

[3]牛杰.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20-23.

该论文是内蒙古自治区高校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普通教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及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论文。

项目编号:ZSZX2131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34a406f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