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司马光》,欢迎阅读!
24、司马光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 能够流利的翻译本篇课文
3.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重点难点:
1. 能翻译这篇文章,读懂其意思 2. 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与小伙伴在庭院玩耍时,一个孩子掉进水缸里面,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缸砸破,救出了落水的小伙伴。)
教师总结:这个故事出自《宋史·司马光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讲的也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它却和我们刚听到的话语不一样,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讲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请打开书本102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环节 1.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教师总结: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君实,他的代表作品《资治通鉴》。
2.初读课文
了解完司马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讲解要求:
(1)在读的时候根据拼音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等一下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大家的朗读声渐渐小了,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有两个字没读准确,讲解瓮:wèng 是后鼻音,没是多音字这里读:mò
(请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先肯定其优点,再讲解不足,引出划分节奏) 接下来老师将给大家朗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先讲解什么是停顿符合)把节奏标出来。教师范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缸/破之,水迸,儿/得活。
老师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老师把停顿节奏都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标对。请同学们再按照标好的节奏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教师:群儿 引导学生说出戏于庭 (板书:戏于庭)
“于”在这句话中是:在,“庭”:庭院
有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教师点评)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他们在一起玩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教师说“一儿登瓮,足跌”引导学生说出“没水中”(板书:没水中)
登:爬的意思,瓮:水缸(引导学生看图说) 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一个小孩爬上水缸,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水缸里的水一下子把他淹没了) 3.学习“众皆弃去”
一个小孩突然掉到了水缸里,这时候小伙伴们都做了些什么呢?教师:众 引导学生说出皆弃去 (板书:众:皆弃去),皆:全,都。弃去:跑出去
请同学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小伙伴们都吓得跑出去了。你们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小伙伴们都跑了,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持石击缸破之(板书:光:持石击缸)
出示解释:持石:拿起石头 击瓮:砸缸 之:水缸(引导学生从图上得出解释)
司马光拿起石头用力把水缸砸破。 那谁来做一做这个动作?(要举起双手,对准了,用了砸)(真是一位优秀的小演员) 5.学习“水迸,儿得活”
水缸破了之后会怎么样?落入水缸的小伙伴又会怎么样呢?齐读:水迸,儿得活(板书:儿得活) 谁来说一说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水流了出来,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
四、析读课文
我们已经把课文理解了一遍,面对一个小伙伴掉进缸里,小伙伴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小伙伴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说出:聪明机智,沉着冷静(板书:聪明机智 沉着冷静)你想对他说什么? 五、总节课文
我们在来回顾一下整个故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故事的开始写的是什么?群儿戏于庭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小伙伴和司马光各做了什么事情?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缸破之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水迸,儿得活
现在请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等下请小组代表来回答。点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六、拓展作业
老师已经把刚才同学说的故事和这篇文言文出示在屏幕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文言文怎么样?(引导说出篇幅短,老师说语言精炼),白话文:篇幅长,容易懂。
今天是我们第一天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还有许多像《司马光》一样有趣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众:皆弃去
戏于庭——没水中 聪明机智 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缸 教学反思:
教学中,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准确的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丰富的想象是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又不显的繁琐冗长;既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又要不离古文文本。这两方面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失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336ef6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