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一讲资料

2022-09-29 03:09: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经》第一讲资料》,欢迎阅读!
心经,资料
干老师《心经》第一二讲内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经文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

般若,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意译“智慧”,在英文中写做“panna。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就是区别了两种智慧。儒家用“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加以区别。

“般若波罗密多”又或分译为: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菩提萨埵:菩萨(求道的众生,道行有深有浅;得最高道就是“佛”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揭谛:度(渡)(经历) 波罗揭谛:度彼岸 波罗们揭谛:彼岸竟度

菩提萨婆诃:修成正觉,一切成就。

五蕴皆空:五蕴,五种产生的累积的意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故从色说起,后面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些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都是心的“造物”


舍利子:即舍利弗,或译舍利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佛教界认为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佛教用语,即苦、集、灭、道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盘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

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

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三转法轮的关键词分别为:度(如何从苦海中解脱)-空(缘起性空)-心。 我们知道,其实大多数佛经是后人陆续创造、编写,借假佛名,这个可不必追究。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

有人认为《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佛教界认为《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20145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ccdb93f111f18582d05a1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