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欢迎阅读!
第二章 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
第一节 概述
中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原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常言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毫无疑问,一方人必然造就一方文化。
关于文化区域的概念,中外学者见仁见智。
我们说,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节区域形态。它的形成,既是这个区域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与别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相对的个体稳定性和绝对模糊的融合性特征。就其特征来说,一个文化区域的形成,一定有它原生态文化的起源和长期积淀,且有它相对的文化中心。同时,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
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就该说是这一区域的远古文化。“南召猿人”的发现,说明了早在50万年前,中原这块最适合人类居住、劳作和繁衍的热土,就有猿人生息。“许昌人”的发现,则说明了旧石器时代的中原先人向新石器时过渡期间,已具有了相当的创造力。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中原先人,在新石器时代则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为人称道的史前文化。
文化区域的真正形成,是始于我国的分封制时期。封国作为一种隶属于王权的政治实体,在相对独立的治理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形态。
西周之初,周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按公、侯、伯、子、男爵位,对同姓贵族和异性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以及殷商王族进行分封。《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观世》:“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无存者矣。”由此语可见,当时除了周王朝所封的封国之外,还有一些臣服归顺的方国。时到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一些弱小的邦国相继被强国吞并,据清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列国爵姓存来》载,此时的诸侯国仅余148个。按《史记.六国年表》所表,至战国时代,仅余周、秦、魏、韩、赵、楚、燕、齐八国。诸侯国的出现,带来了诸侯国都和地域的相对繁荣,都江堰随之也出现了新的地域文化。因此,中原文化节区域往往与都城和封国同名。
诸侯强国的相对稳定,其制度也各具特征,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等也因制度的不同而成为封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文化析地域性更加明显。《诗经.国风》就是按照15个诸侯国汇集诗歌的。《诗经.国风》生动地展现了各个文化区域的风土人情,是将文化按封国分类的滥觞。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风俗的异同和中心城市的有无为依据,将整个中国划分为山西(崤山以西的关中地区)、山东(崤山以东至沿海地区)、江南(长江以南至沿海地区)、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以北四大经济区,以及18个小区。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以风俗的异同以及星区的分野将整个中国划分为秦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等13个风俗区。
进入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地主行政区代替了封国,随之以地主行政区为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代替了相对独立的封国文化。地方行政区划的治所所在地地市成高该地区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从物质、精神方面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一般也是通过宗教信仰和、学术倾向、人文理念、风俗习惯,语言等展现出来的。而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节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新文化形态。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并包括淮河、汉水流域部分地区。从南北位置上说,境内横跨的黄河、淮河形成两条天然的界线。黄河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天然障碍,由此也形成了黄河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又是我国地理重要的分界线。由于此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乃至所形成的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从东西位置上说,河南省的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西三面有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和太行山四大山脉分面,期间有盆地,中、东部则有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因此,东西南北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山区、平原生活的差异,再加上历史上的封国和行政区划的相对固定,从而形成了中原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正如中国文化具有齐鲁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闽南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徽文化、关东文化、云贵文化、青藏文化、游牧文化、西域文化 等典型的区域形态,中原文化也具有自己典型的区域形态。
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
区、黄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从考古学的新石器文化角度看,可分为仰韶文化区(豫西)、屈家岭文化区(豫南、豫西南)、大汶品文化区(豫东、豫中)。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天文星区、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特征年,可将其分为“五方”的典型区域,即豫中文化区、豫东文化节区、豫西文化区、豫南文化区、豫北文化区。其中殷商文化节、郑韩文化、陈宋文化、汴梁文化、河洛文化、汉淮文化、濮卫文化、河内文化等尤为突出。它们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文特
色。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上)
一个文化区域的形成依赖于该区域的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主要包括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如地貌、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以及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如经济开发,产业分布、城市、聚落、交通、人口、疆域、政区、文化、风俗、语言、宗教等。下面将中原文化的“五方”区域形态分而述之。
一、豫中文化区
豫中文化区,北濒黄河,与豫北文化区隔河相望,南毗豫南文化区,西依豫西文化区,东临豫东文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郑州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和漯河市辖区。这一文化区域,地处河南腹地,星分角、亢、氏,属东方苍龙星区。《汉书.地理志下》:“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诗.风》陈、郑之国,与韩同星分焉。”地势西高东低,属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主要有嵩山、具茨山、陉山、嶂山、梅山、箕山(大鸿寨)、荟萃山、二龙山、荆山、崆峒山、大雄山、尧山(石人山)等山脉。主要河流有双洎河(古洧水)、黄水河(古溱水)、颍河、沙河、澧河等。
从交通条件来看,这一区域古为“九州通衢”,今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该文化区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
(一) 豫中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尤其是黄帝到商代,这里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区。它的中心城市为新郑、禹州、郑州和许昌。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南朝宁裴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应天书院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培养了范仲淹(后又两次主持应天府书院)、张方平、王洙等大批人才,大大吸引和鼓舞了该区域乃到天下的学子,同时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宋宣和画院和明清时的大梁书院都设在开封。开封虽为七朝古都,但其真正繁华时期是在北宋。作为都城,开封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情景产,便是其繁华景象的影照。而宣和画院聚集和培养的出类拔萃的人才,为营造东就的先进都市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还有中国古代最大的图书馆,崇文院,其为《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等巨著的诞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之后的大梁书院的发展,也为开封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丰富了汴梁文化的内涵。总之,汴梁文化为豫东文化区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节中原文化的“五方”典型区域(下)
二、豫西文化区
豫西文化区,北濒黄河,与山西省,豫文化北区隔河相望,南临豫南文化区,西与陕西省接壤东毗豫中文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洛阳市、三门峡市辖区。这一文化区域,古属豫州。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豫州,地在九州之中,就师 洛阳,作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为都时间长达924年。除周朝之外,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建都于此,所以有“九朝古都”之称。自夏太康迁都斟那,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代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到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这里展现了璀璨的历史画画。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有百万,盛极一时。豫南文化区属于汉淮流域,地处秦岭一淮河一一线上,北部有俯卧的伏牛山和肥沃的淮河平原,中部有著名的南阳盆地,南有大别山、桐柏山横亘,其问丘陵起伏、河渠纵横。此外,还有著名的鸡公山、独山、岈山和宝天曼等。主要河流有淮河、丹江、白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b07ce96294dd88d0d26b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