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2023-01-01 10:12:3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词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欢迎阅读!
进程,地位,发展,文学


词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 ]文学与俗文学的冲突和交互,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据此文学史可划分为两大阶段,词兴起后为俗文学阶段,其主要的文学样式是词、曲、小说。词在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文学 文学 文学 地位

雅与俗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美学范畴,它在文学展过程中则表现为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精神,因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形成了雅文学和俗文学这两种具有质的区别的文学形态——文学和俗文学这两种文学的彼此消长、互相转化,推动了文学自身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内驱力,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由雅而俗发展的总趋势。词的兴起,成为这一趋势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雅与俗这对美学范畴是随着音乐的兴起而诞生的。从此,美与艺术的发展和雅俗之间的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文学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诗经》时代,雅与俗的冲突就已经表现得十分激烈,具体表现为传统雅乐与郑卫之音的矛盾。雅乐就是宫廷音乐,如《云门》《大咸》《大韶》《大武》之类。其特点为雍容和雅、庄严神圣。郑卫之音就是新兴的民间俗乐,其特点与雅乐大相径庭。在形式上,它突破了旧的声律规定。孔子所谓的郑声淫,就是指郑声超出了五声音阶的范围。如《宋史·乐志》所云:孔子曰‘郑声淫’者岂以器不若古哉,亦疾其声变尔。音乐语言上,它大胆地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违背了封建礼教的道德标准,故引起了卫道者的恐惧和仇视。孔子对郑声深恶痛绝,再三呼吁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1]“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2] 《荀子·乐论》也认为: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在卫道者的眼里,郑声是一种伤风败俗,有损教化的音乐,务必坚决抵制和扼杀。尽管正统卫道者极力标榜雅乐,贬斥俗乐。但发自于民间的郑卫之音以其全新的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对雅乐予以严重的威胁。早在春秋时期,俗乐犹如浩荡的东风,冲开了宫廷的大门,使高贵神圣的君王也陶醉在它的熏拂之中。据《乐记·魏文侯》披露:魏文侯对子夏坦率地表露了自己在听古乐(雅乐)和新乐(俗乐)时的不同感受: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到了战国时期,尚俗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审美倾向。宋玉在《对楚王问》中间接地记载了这一事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故事虽然是被宋玉用来作比喻,但我们也可想见,当时《下里》《巴人》之类的俗曲拥有广阔的艺术市场,远远压倒了象《阳春》《白雪》之类的雅曲。



楚汉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发轫期。其标志是文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是,作为宫廷文学样式之一的汉大赋(雅文学)大量出现,并成为一代代表性文学。与此同时,乐府民歌(早期俗文学)在文坛上也占有可观




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沾溉很大。建安时期,大赋衰落而五言腾踊文学出现了彬彬之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作家,一方面从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直接、独特的审美感受;一方面又从俗文学(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艺术技巧和创经验创造出了中国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期。这一繁荣是雅文学与俗文学完美统一的结晶,即以俗文学的形式(乐府旧题)来抒写仁人志士的生活体验和理想志向。但从文学作品的总体风貌来看,雅文学的特征仍占主导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已成为艺术殿堂中的一个重要。作家的思想蕴含更为丰富深沉,创作技巧更为圆熟高超,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呈现出更大的自由性和多元化。其总的趋势是雅文学与俗文学互相排斥,相影响。就雅文学方面来看,诗与赋(包括骈文)更趋于精致华美。在题材上,出现了咏怀诗、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宫体诗等,反映出了创作主体的审美趣味的不断更新。在形式上,出了了新体诗(永明体),标志着作为雅文学主流的诗歌即将进入一个成熟期。风格上,出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庾信是这一趋势中的关键人物。这时期的俗文学也有新的发展。产生于城市社会这块文学沃土上的吴歌西曲,以柔媚婉丽的秀色香风,熏拂着因久遭压抑而心灵残缺的世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文学时期中,文人们一方面排斥郑卫之音(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萧统的《文选序》;另一方面又创作出大量的拟乐府诗和相当一部分具有俗文学艺术精神的佳篇(如谢眺的《玉阶怨》、萧悫的《秋思》江总的《闺怨篇》、庾信的《乌夜啼等》。这些作品的风韵与吴歌西曲相去不远,可见当时的诗人已将艺术目光转向世俗生活,尚俗之风已在整个文坛吹起。学史进入唐代,诗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南北文学大融合,二是雅文学(主要指诗歌)达到了后代无以复加的巅峰,三是俗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传奇小说、变文、词等俗文学样式的兴起,标志着文学主宰文坛的现象即将过去,文学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为俗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开了先河。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蜕变的开始,即俗文学逐步发展为文学的主流。产生于胡夷里巷的词,带着明显的市民文学的特征,终于艰难地从被人轻视的佐乐小道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走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并以其特有的美学风貌(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与诗文争领风骚,进而成为一代代表性文学。词虽然出自士大夫文人之手,但由于时代精神的差异性,故表现出与诗文迥然不同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基本上是属于俗文学的。它所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和意志,而不是象诗歌那样只个人之。它的消费对象是整个社会也不象诗歌那样只在某个群体之间或上层社会之间流传。总之,词入主文坛是中国古代文学由雅而俗的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转折点。从此,中国古代文学开始走向世俗化。文学家们纷纷将艺术椽笔伸向现实生活和世情人性,力求从类的角度去表现人的本质和欲望,去揭示时代情绪和民族文化精神。元明清时期是俗文学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繁荣时期。戏曲、拟话本和章回小说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它们或描绘社会风情,或反映都市意识,或抒写男女爱情,或表达清官思想,或讴歌侠义行为,或宣扬宗教,都体现了俗文学的美学风貌和艺术精神。并以钜鸿的形式,表达更广阔、更深刻的审美认识和更高尚、更美好的审美理想。其曲折生动的情节,更能满足整个社会的审美需要,弥补世人的心灵缺陷。其结构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典型化,更容易让人产生证同性




的美感效果,更能给人以审美教育艺术启示。这一时期,尽管诗文足以汗牛充栋,但它们的生命力开始枯萎,艺术成就远逊于俗文学已无力与俗文学分庭抗礼了。



从上述对中国文学史的匆匆描述中可知,文学与俗文学的冲突和交互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据此可以将文学史划分为两大阶段,词兴起后为俗文学阶段,其主要的文学样式是词、曲、小说。词在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孔子.论语·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73c487910ef12d2bf9e76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