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

2022-05-07 17:19: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欢迎阅读!
古诗,整合,教学,主题


主题“整合”下的古诗教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祥阁学校宋歌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凝炼含蓄的语句和致远深邃的意境而被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以简练、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读古诗,整合相似主题资源

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牧童》《清平乐村居》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思接千载,遨游万里。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张籍的《秋思》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三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主题──“思乡”的心情。

二、重现诗意,撩拨读者思绪共鸣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江南的美景是那么深刻地铭刻于心底,明媚的春光里,红日初升的江边盛开着朵朵的鲜花,红似火焰,清澈依依的江水缓缓地流淌……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白居易此时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柔嫩的柳枝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春天江边的暖意,感受到了江南之美。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有宽袍大袖的悠然、有茶盅香茗的温润、有水袖轻舞的柔媚,亦有湖光山色的开阔与假山园林的闲适……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诗人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学生们回答的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过程其实是鉴赏美、发现美、解读美的过程。 四、古今融合,建构古诗主题教学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却拥有相同的心情,相同的感受。此时,相似主题的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的“思乡之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纳兰性德的内心所需。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乡愁》,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如此的主题构建型的古诗教学,能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3b714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b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