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在中国发展中的演变研究

2023-05-04 13:05: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话剧在中国发展中的演变研究》,欢迎阅读!
话剧,中国,演变,研究,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话剧在中国发展中的演变研究

作者:高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1

要:话剧作为一门具有独立艺术审美内涵和外延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中国式话剧已经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形态,并融入了西方多元艺术特色。中国话剧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透过历史,本文把中国话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末、民国时期;二是建国后到文革结束;三是文革结束到当前。 关键词:话剧; 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 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一、中国话剧早期发展历史

当西方话剧艺术传入中国,中国对待西方话剧的态度是暧昧的,因为中国本民族戏剧有京剧、昆曲等,这些传统艺术戏剧在表现力和艺术张力上都是西方戏剧不可以比肩的,但是,随着中国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文化艺术开始进入中国,西方的戏剧也开始得到中国上流社会的认可和喜爱,这就造成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趋之若鹜。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后,在上海等十里徜徉开始传播开。

早期中国话剧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都无法与当今相比,但是早期话剧在推动抗日救国和宣传解放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国成立后,为了宣传民国政府的一些主张和态度,积极利用话剧的形式进行宣传,后来话剧也成为各种政权争夺舆论空间的重要平台,话剧通俗易懂,舞台戏剧性、冲突性强,这给话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颁布《艺文指导纲要》,在占领区实施文化专制,辽宁地区刚刚兴起的群众话剧热潮,遭受严重打击,一批优秀的话剧创作者和表演艺术家被迫逃离,有些民间话剧团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继续顽强地活动着。 二、建国后及文革时期的话剧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各项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种改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欢乐和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影响了我国文艺创作,尤其是话剧创作,如《刘莲英》、《考验》、《六号门》、《龙须沟》、《春风吹过诺敏河》等。也应该看到,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曾有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断扩大影响范围,从文学创造到戏剧创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人毕竟赢得了百年来的国家的统一、生活的安宁和生活的改善,这些,使得文艺,包括话剧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抽调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进入东北地区,在辽宁地区组建一些文工团,这些文工团包括话剧团体,为了推广共产党的思想,共产党文艺工作者在东北地区深入农村和工厂,开展各种表演,编演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等,为东北、为辽宁地区新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还组成了一些民间话剧团体,这些话剧团体自筹资金、自愿结合的民间私营职业剧团,这里边最著名的是大连的东艺剧团、辽东剧团、中华青年剧团、光复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话《血债》、《气壮山河》、《秋海棠》、《夜未央》、等。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工队及一些国民党操作的话剧团,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一些话剧,如《天字第一号》、《野玫瑰》等,同时,也演出过《雷雨》、《日出》。这话剧作品刨除政治因素,都是不错的作品,有些作品的影响范围很深远。

三、新时期话剧艺术繁荣

新时期,中国话剧在艺术成就、创新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这个时期中国话剧俨然成为各种舞台艺术的主体,尤其是中国话剧院以及一些商业话剧都不同程度的挑起人们观看的热情,这些话剧既有传统的老话剧重新搬上舞台,如:《茶馆》、《雷雨》等,这些传统的话剧经过艺术的再次加工,用一种全新的活力彰显了话剧大师的艺术魅力。同时,原创型话剧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些原创话剧有些话剧市实验性的,他们突出话剧的艺术外延,不断把话剧的艺术表现力进行探索,这种探索,实现了话剧在中国的发展。

2006年,北京上演话剧40余部,演出千场以上。评论界认为,中国话剧的创新不断深化,一批具有新生代话剧特质的作品崭露头角,写实与先锋并行不悖,严肃和轻松和谐共容。被称为先锋的导演李六乙,把先锋元素渗透进了《北京人》,他大胆启用新演员,巧妙运用背景烘托剧本主旨,剧作一经推出即好评如潮。导演王延松的作品《原野》,创造性地采用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为背景音乐,挖掘悲剧深处的诗意,被评论界认为触摸到了《原野》的魂。这些新锐话剧导演用全新的话剧体验告诉观众,话剧不仅仅是舞台艺术,他更是与生活、性灵相关的全场景、空间艺术 参考文献:

1、胡可. 谈话剧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J].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203

2、刘宏伟. 永不平庸──军队三栖女作家王海鸰的创作道路[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199902

3、刘彦君. 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改革发展30[J]. 艺术百家. 200901

4、杨利民. 决不在生活面前低头我对当代话剧的一些看法[J]. 文艺评论. 199006 5、陈刚. 评话剧《明月初照人》[J]. 剧本. 19811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于冠男.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话剧形式革新的分期及其特征[J]. 大舞台. 200903 7、王晓鹰. 话剧艺术的魅力[J]. 新湘评论. 200905

8、刘平. 新时期话剧三十年的探索与发展[J]. 文学评论. 200903 9、杨哲民. 关于话剧如兄如弟的争论[J]. 剧本. 195609 10、邹红. 剑与月的悲歌看话剧《李白》[J]. 剧本. 199202

11、贾非. 在困惑与反思中崛起黑龙江首届天鹅艺术节话剧、电视剧述评[J]. 文艺评论. 1987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2b6c4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