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扬州慢(淮左名都)

2022-08-11 17:15: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43扬州慢(淮左名都)》,欢迎阅读!
扬州,名都
唐诗宋词选读 浦培根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黍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1


唐诗宋词选读 浦培根



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2、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3、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

4、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

5、提问:“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用声音来衬托寂静,清角的清冷的声音更衬托出空城的荒凉、死寂。同时“寒”意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却说吹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6、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7、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

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

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8、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2


唐诗宋词选读 浦培根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9、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10、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四、虚实结合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下片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然后词人又将目光(是想象)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以虚写来反衬实写,两者产生巨大的反差,令人油然而生沉痛之情。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五、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296183b9f3f90f76c61b7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