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鼓山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鼓山传统文化
鼓山至闽王王审之添潭建寺,请神晏法师做第一任主持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不少名人独青睐此山。如此地位突显,名人纷至的胜地,积淀了数千年以来中国身会的两种传统文化:理学和佛学。
(一)理学
宋代理学大家对鼓山情有独钟,他的钟爱使整座鼓山笼罩在理学的文化氛围中。鼓山脚下有一亭称“闽山第一亭”,“闽山第一”四字比笔力遒劲,稳重中显俊秀飘逸,这四字为朱熹亲笔所题。 峰下,有一“水云亭”,乃宋朝宰相赵子直为朱熹所建,是山中最高的亭,也是二人友谊的见证,朱熹曾在此讲过学。在亭中有一副朱熹的自画像,相传乃朱熹对镜而作.,以致把原左脸上的七星痣画在右脸上。把这二亭建在鼓山众亭之首尾,自然有其深意。其意是让理学泽被石鼓名山。
理学曾经统治中国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影响是深远的,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可以计为以儒为主,其次为佛,又其次为道.即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一.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佛经注重善恶因果,道重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这三个思想也在中国士人阶级烙下深印。中国的士人“仕”与“隐”的情结也大可归纳如此。从鼓山下一直到涌泉寺的白云亭的诸多先人题刻都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的。郡守李拔的“欲罢不能”以及附和者的宜勉励(题刻上“宜”字的少了一点,宝盖头写成了秃宝盖,少了一点的寓意是李拔官司尚未至高位,顶上还未有花翎,还得继续努力,争取为人以做更多的好事。)就是“仕”与“隐”的典型代表,郡守李拔在其位(省长位置)上喊出政治生涯“欲罢不能”的感慨。想归隐山林,但又身不由已,或心有不甘,这是缠绕中在国仕人阶层几千年的仕与隐的情结。
理学对福建的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朱熹代表理学中的闽派,以闽派而集关、濂、洛各派理学之大成。许多人都认为,福建出了朱熹即是幸事又是祸害。所谓幸事,是指福建借他的光,推动了福建文化,使福建曾经处在亚于邹鲁的地位(即孔孟的家乡,小山东)。所谓祸害,是指福建受他的毒化,使福建的礼俗最残酷,因理学中有些部分可看作是“强化的礼学”,强调封建伦理道德,于是福建地区古时就“节妇贞女”,“缠小足”“三从四法”等压制人性之风颇盛。然而,作为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理学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却不能不说是起了促进社会思想完善的作用的。
(二)佛学
无处不在的佛,是鼓山的一大特色。从摩崖石刻,松林水流,山中古寺,甚至是人们的脸上,你都可以感觉到“头上三尺有神灵”。不下十处的“南无(nāmó)阿弥佗佛”说的是“对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敬仰”。融图像与文字于一体的“佛”字,流畅脱俗,象字象画,不能不让人感到佩服。心虔者,久观之,便心有佛象。“五蕴皆空”之“五蕴”也叫“五阴”。佛教认为“有情”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构成的。“五蕴”是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的“五蕴”是现实中人的代称,广义则指的是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余四蕴)的总和。“我无人相”亦是佛教用语,许多游客往往误解了这四个字。“人相”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一,指把轮回六道的自我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佛窟五十三佛,加上罗汉台的三十五佛,这一切都给鼓山营造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涌泉寺,是鼓山的核心。相传,开山祖师神晏和尚向神龙借一袈裟的地,神龙自以为一袈裟之地微不足道,于是慷慨应诺,安稳睡去。没想到,神晏法师抛向空中的那件袈裟越变越大,最后笼罩了整座山。神龙知晓后,不敢食言,只好“哑巴吃黄连”,继续睡去,而鼓山“不敲五更鼓”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因为怕神龙醒来收回土地。
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不由的会让人产生一中由衷的敬仰。因为对神,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我们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来形容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不会去麻烦别人。那么你可知道“三宝”指的是什么?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佛,指创教者释迦牟尼(也泛指一
切佛);法,指佛教的教义、教理;僧,指继承、阐扬佛教教义的僧众。面对着笑容可掬、体态悠闲的弥勒佛,你会觉得你与佛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再看看那幅寓意深刻的长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甚么来由”。这幅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于灰谐中给信徒留下了应该思考的问题。
涌泉寺内还不有少很好的对联,这里就撷取数则,共赏同享。“尘外不相关几月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色色俱空不为禅缚,头头是道莫谓缘悭”;“得一禅受用不尽,修三摩地慧业许多”;“非妄非真常行于空植众德本,不取不贪无有少法得菩提心”。„„
佛学的影响不只存在于鼓山,然而在八闽土地上,它却最集中的体现在这座巍巍青山之中。登临鼓山,可以让人聆听佛者所云,正如路途中必经的“洗心石”所含的寓意一样,要人们洗尽尘俗之心,心台清明,做一回真正返朴归真的自然之人。
导游之行
鼓山是一座充满了传统文化底蕴的名山,古者有云:左旗右鼓,闽之二绝。甚至有人这么说:不到鼓山,枉到福州。这与长城之于北京一样,鼓山之于福州,实在不能不说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和传统在时间流逝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鼓山这座“石鼓名山”已经淡却了它的文化意义,人们慢慢在其中寻到了锻炼的益处,而遗忘了它内蕴的深厚。这一次,我们用自己的所学,力求能够把小时在历史硝烟中的文化或多或少的寻回来。
当我们踏上鼓山的第一块石阶,那美丽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凝重的历史不由自主的涌入脑海,让我们第一次感觉到了其中的厚重,拿在手中的话筒突然变得沉重起来,“自导自游”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明白烟雾云海中的这座搭讪蕴涵着的千言万语。我们试图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让这一次的导游变得与众不同。事实上,我们也正是这么做的。无论是途中的“玉结金兰”、“凤凰朝祥”,还是“连理树”,这大概是所有的资深导游都不会明白的吧?发挥了我们文科学生特有的想象力,一切的景物都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起来,它们是我们烂漫的联想下诞生的美丽故事。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让随行的同学和游人的脸上现出的趣味和明了,突然让我们产生一种释怀的感觉,其实此次的鼓山之行,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大家都是一种学习,也是对古文化的新的认识。
巨崖方石上的饿摩崖题刻,幽深古道中的十八景观,大雄宝殿中的巍巍金刚„„古老的庙宇殿堂充满了睿智的光芒,我们很荣幸成为这样一个文化的传声筒,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千年以来的文化积淀:理学、佛学,甚至儒学。从我们口中吐出的文字,突然之间变得意义重大起来,也让我们谨慎小心起来。一步一驱之间,景色千变万化,不禁感叹于自然的神奇,钦佩起人类的聪慧,这样的良辰美景也要有人类的聪明才智才能见其真谛。之所以每有著名的景观都要给人们一个可以欣赏的媒介——导游,大抵就是为了那些深蕴其间的无数故事和传统吧!
导游、导游,重在表达。这次鼓山之行也让我们这些将来注定与大三尺讲台结下不解之缘的莘莘学子们有了一种不同的体验。高山的秀美,空气的清净,道路的古朴,古刹的雄壮,一再的给我们的表述带来全新的灵感。自然的发挥使得我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路上固执的坚持随行的孩子给了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从他豁然开朗的稚气的脸上,我们感受到了“为人师表”这句话的含义。也许现在我们稍显年轻,但是终有一天,我们将在我们自己的方寸天地间,让更多的孩子显现出这样明朗的可爱表情。
鼓山摩崖石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26211fff00bed5b8f31d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