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米德的自我理论米德的自我-观点及其局限》,欢迎阅读!
米德的自我理论_米德的"自我"观点及其局限
乔治•赫伯特•米德(G • H • Mead)是美国社会学的 奠基
人之一,与杜威、库利、帕克一起构成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第一代理论家。米德的传播思 想主要在人际传播的范踌之内,而核心在于《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下面我们从本书中 米德的自我观点出发,来考察一下米德在人际传播方面的思想。
米德自我概念在其人际思想中的地位
在理解米德的人际传播思想时。心灵、自期口社会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同时通过对 三个概念的阐释,米德给出了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认识。而米德的论述显示出,在人们不断 融人社会的过程中,自我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它是个体可以形成互动并因之构成社会的前提 条件。因为在米德看来。一个身体的自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只有当它在社会经验背 景中发展了心灵,它才成了自我"o也就是说一个缺乏了心灵的身体,并不是自我,或者说 自我的存在是以心灵为基础的,人们通过社会的经验过程,在个体的互动中产生、发展心灵。 然后形成自我。
在米德看来,心灵的产生使得个体形成自我,而自我的形成必须经过交流,于是自我不 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个体,因为交流不是一种意志和本能, 人不是独立的身体的自我,而是社会的自我。可以说在自我的概念里,既包含了心灵也包含 了社会米德通过自我这个概念尊匕'灵和社会连接起来从而完成了其人际传播思想的统一。 从这种意义上说,自我成为理解米德人际传播思想的核C'。
米德人际传播的"自我"观点
自我在交流中产生。自我具有一种不同于生理学有机体本身的特征:自我是逐步发展的; 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整个过程的关系 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人类在相互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了交流,交 流是一种行为,在这种行为过程中。人与交流过程本身构成了关系,同时,与同处在交流过 程中的其他人产生关系。正是这构成了自我形成的基础。联系至I」心灵我们可以知道,在与人 的交流中。人们通过智能或者是心灵,可以认知到交流的过程,以及自己与交流过程的关系, 同时也认知到他人与交流过程的关系。并最终得出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当具有心灵的身 体个体能够认知到自己与交流行为的关系、他人与交流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于是自我就产生了。
米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意义由他人来决走,而一旦一个个体处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 他行为的意义不光会受到个人的影响,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因为个体的行动者会考虑群体 中所有个体的观念和态度 在他设想每一个他人的态度的时候。他的行动就会受到制约,"至 少那些态度影响了他自己的特走反应"。那些参与同一过程的人的态度,会影响到个体自身 行为方式的选择。这种影响事实上制约了自我的行为。米德把这个群体称作"泛化的他人", 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是整个共同体的态度。"而且事实上,米德想要说明的是。只要一个 有组织的过程或社会活动逬入一个个体成员的经验,它便是一个泛化的他人,换句话说,只 要一个群体的态度被一个个体感知并成为自己行为的参考,那么这个群体的观念就是一种
"泛化的他人"。同时,能否感知和形成泛化的他人。是个体是否具有完全的自我的标准。 按照米德的看法、只有当他对他所属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所参加的有组织的、合作性社会活 动或活动系列采取该群体所持的态度。他才能真正发展成一个完全的自我,即获得他所发展 的完全自我的品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1f46bf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