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重建的必要性》,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重建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为自豪的大概就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等等之类的词语。是的,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像西方那样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实用的科学技术,批判的思维方式。但是,他们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独特的、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的就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和专制皇权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思索为什么近代中国会落后挨打,有人就认为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于是自康有为起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直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被无尽放大,在抛弃了“糟粕”的同时,“精华”也灰飞烟灭。这不仅造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断层,也造成了如今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落。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作为“正统”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则是以“礼”为核心的国家、社会和伦理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自称并被誉为“礼仪之邦”,而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的努力。 提及“礼”,人们总是将它和封建礼教联系在一起。其实“礼”本来是中国古代逐渐发展和形成的有关祭天、祀祖、区分尊卑上下和维护宗法制度的一套仪节制度和行为规范。“礼”既是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也是历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并作为历代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礼”的制度的确立,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强烈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礼记曲礼》中说的”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使人意识到“中国”和“蛮夷”的区别(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而非“血统”作为区分标准)。
先秦时期对“礼”有着重大贡献的有两个人,一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二
是将“礼”作为一门课程向弟子传授的孔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对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仪制度加以因革而“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
而儒家的奠基人孔子则把“礼”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礼”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在“礼”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二人对“礼”的贡献很大,但是在经历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之后,“礼”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直到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汉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儒家所倡导的“礼”也成为官方正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礼”的一些基本观念和价值标准与国家宗法制度密切地连结在了一起,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在此后约两千年的专制社会中,“礼”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表征,并一直“作为一种规范,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一种对秩序和对修养与文明的追求”,而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我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一种“礼”的文化范式。但“礼”包含“封建礼教”这一意义直到宋朝才被确立。
从康有为对儒学重新解释以宣传他的改良主义,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再到“五四运动”以激进的姿态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颠覆与反思,努力实现着与儒家文化的割裂,直至“文化大革命”再次把人们心中仅存的丁点的“礼义廉耻”打倒,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被打倒,造成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断层,也造成了今日我国人普遍缺乏信仰,信仰的缺失就容易使人们“为所欲为”。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正经历一个由贫穷落后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西方崇尚物质生活的现代价值观汹涌而来,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此迅速和突然的变革令一个民族不能及时消化,并使人们在思想上、价值观上产生了混乱,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薄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道德行为上的失范、基本礼仪上的缺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215f7c3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