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欢迎阅读!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第一节 竞争引起垄断 一、竞争的特征与功能 1、什么是竞争
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它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2、竞争的作用
第一,竞争为利益主体实现其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 第二,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这对于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就构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第三,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过度竞争而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会寻求某种妥协,最终达成垄断协定。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 1、垄断的类型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
第二,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竞争压力迫使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竞争的类型
根据市场结构特征,可以从理论上把竞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又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
根据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又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及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从竞争主体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
根据竞争的手段,又可以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4、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体表现为: 第一,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第二,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5、过度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
第三,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 6、过度竞争的判断标准 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二、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和垄断 1、资本集中(参见第四章)
首先,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 其次,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再次,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 最后,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
2、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一,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
就经济垄断而言,可以区分为自然垄断、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及由产品差别而形成的垄断。
就垄断行为来说,包括价格垄断行为、非价格垄断行为及组织垄断行为等等。 2、垄断市场
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1)完全垄断市场
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存在各种影响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因素:
第一,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
第二,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第三,自然垄断。 (2)寡头垄断
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造成一些产业部门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的主要原因:
第一,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而绝大多数企业退出的结果,必然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二,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果,导致该产业部门由少数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性。
第三,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内企业在需求约束下自觉地调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结果。 (3)垄断竞争
是一种介于垄断和竞争之间,既具有某些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 特征:
一是产业内企业数量多; 二是存在着产品差别;
三是企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
所谓产品差别,就是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造成买者偏好(消费者偏好)的原因:
产品的物理差异、买方的知识差异、买方主观差异、服务方面的差异、特殊销售活动、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 二、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
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
理论上讲,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高额利润。 1、垄断利润的来源
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占有的本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以垄断价格为前提。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
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 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不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会使社会总产品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 3、制定垄断价格的制约因素 (1)商品需求的制约 (2)商品供给的制约 (3)产品成本的制约
4、垄断价格会阻断价格在合理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造成资源配置损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即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状况。 第二,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不足,即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状况。 第三,一旦垄断价格形成,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就不存在,寡头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就会相对稳定下来。 第三节 有效竞争与反垄断 一、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殊表现
第一,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竞争目标,而不是以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以一般的超额利润为目标。 第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和军事手段等。 第三,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第四,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更为复杂。
第五,由于垄断组织的力量强大,这就使得竞争的强度更大、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 一是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的竞争; 二是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所谓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是指垄断性企业与部门内部及外部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 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手段有: 第一,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
进入壁垒:(1)垄断企业的巨大规模;(2)大垄断公司在产品差别、垂直联合、生产多角化等方面形成的进入壁垒;(3)垄断组织控制投入品;(4)庞大的销售费用;(5)倾销手段。 第二,通过转包等形式控制中小企业。 第三,通过买方垄断掠夺中小企业。
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以下两个领域中展开: 一是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竞争; 二是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
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
(1)垄断企业进行价格协同的同时,可能继续进行公开的或隐蔽的价格竞争;
(2)垄断企业之间还进行着广泛的非价格竞争和市场外竞争。 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指不同部门的垄断企业由于商业关系和投资关系而在相关和非相关部门发生竞争。 (1)垄断企业在相关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 (2)垄断企业在非垄断部门内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原因在于:
第一,从中小企业的地位来看; 第二,从中小企业的利润水平来看; 第三,从中小企业的市场行为来看。 二、有效竞争与反垄断政策 1、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有效竞争的具体含义包括:
(1)从短期来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好在其它条件下也有所背离,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效的。 (2)从长期来看,存在着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就是有效竞争的产业或市场。
(3)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
完全竞争产生的条件:
(1)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2)他们都只是价格的接收者,竞争地位平等。 (3)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区别的)。 (4)资源自由流动。 (5)市场信息畅通。 2、规范竞争秩序和反垄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规范竞争秩序,制约垄断的结构与行为。 政府公共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规制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1)进入规则;(2)数量规制;(3)价格规则;(4)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规制;(5)设备规制。 二是反垄断政策。 其具体内容有:
(1)预防形成垄断性市场结构的政策; (2)对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事后调节政策;
(3)禁止或限制企业间的共谋、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对欺骗、 行贿和压制竞争者的行为进行裁定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1e4e3100b4e767f5acfce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