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2022-08-12 18:0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五人墓碑记》,欢迎阅读!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如文言实词 “盛、发、卒、徒、私”的用法)。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设想:讲读23教时 教学流程

导语:江南古城苏州,湖山毓秀,风物清嘉,自古以来名士极多。唐代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宋代文人范仲淹,范成大,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戏曲家李玉,更有妇孺皆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都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然而,苏州民风并不就是缠绵婉秀,在历史上亦多慷慨激昂之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苏州的事儿,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故事里的五位主人公就是“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死后被合葬在苏州城外的虎丘旁边,墓前石坊上写有四个大字:义风千古,永享后人万世膜拜,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明朝末年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张溥,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板书:七录斋)。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其。万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到天启年间更出现了阉党擅权局面,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都有人甘当魏忠贤的死党。张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戈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2255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该社春秋集会时,衣冠盈路,一城出观,社会影响极大。主要集会有吴江尹山大会(1629),南京金陵大会(1630)和苏州虎丘大会(1633)。这几年间,许多复社成员相继登第,声动朝野,而许多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学校中生员,都自称是张溥门下,从之者几万余人”(杜登春《社事始末》)。为此招致执政大僚温体仁等的嫉恨,又有陆文声等上疏参劾二张倡导复社以乱天下。于是朝廷下严旨察治。幸有周延儒出任大学士,此案才未酿成大狱。不久张溥病死,这是复社活动的第一阶段。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蓼、阉、旌、湮、缴、赀、缇、溷、詈、逡、缳、牖。 (五)默读课文,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


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⑵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⑶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私人 颜色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议论成分较重,注意文中对比和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强调句式:⑴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⑵扼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5.全文语言积累。 ⑴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月豆而函之。 ⑵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 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 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 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比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一词多义 详见课后练习二

(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提问: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它与其它同类文体相比有何不同?

师生讨论明确:是一篇墓碑记(板书: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作者敢于突破一般程式,大胆取舍,他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使文章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可等历史背景交代完以后再讨论)

2.几个平凡的苏州老百姓何以值得身为复社领袖的张薄为其树碑立传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交历史背景

晚明时期,朝政腐败,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专权,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怨沸腾。江南一带的东林党人,结社讲学,激扬正义,评议朝政,反对阉党,代表了当时的民心所向,天下学者,皆以东林为归课文里提到的苏州吴县人周顺昌便是其中的一个,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但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关注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却为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解官归田后,仍然一身正气,得罪了太监魏忠贤。因此,魏忠贤就下令其爪牙苏州巡抚毛一鹭逮捕他。

当巡吏来到周顺昌家里捕人的时候,民众几千人围观,纷纷指责阉党暴虐。当周顺昌被披上囚服,带枷而行时,众人一齐呼冤叫屈。巡吏拿出刑具,掷在地上,威胁说谁再喊冤,将给以严惩。这时,群情激愤,悲声动地。围观的人中走出一位叫颜佩韦的,拦住捕吏,表示愿以身代替周顺昌。巡吏恼羞成怒,拔


剑就砍。旁边的几个老百姓叫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的也一齐拥出,夺取巡吏武器,大骂阉党,一时形成了万民参加的反抗阉党强暴的斗争。事后,魏忠贤派兵前来镇压,为了不株连他人,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正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五人之当刑也,意气阳阳,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五位义土死后的第二年,魏忠贤就垮台了,这一冤案得以昭雪。苏州城的百姓就捣毁了魏忠贤的生祠,并在其地重新安葬了五位义士,立碑纪念,碑文即为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包括:(1)五义土,(2)周顺昌,(3)张薄与复社。)

因此,本文作者站在政治的高度,作文以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总结

(八)理解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

提问:找出本文运用了对比写法的地方,并简要谈谈作用。 明确: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

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

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通过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板书本段引号中的内容、对比及其作用)

(九)、讨论课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⑴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⑵张溥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溥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记》,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2.时代局限性:

⑴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⑵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⑶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去苛求古人。 板书

《五人墓碑记》 墓碑记 张薄 复社 七录斋

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对比手法: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1894ea3dd88d0d233d46a9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