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之龙:山里的日子很快乐》,欢迎阅读!
李之龙:山里的日子很快乐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23期
年轻人要勇于选择走进基层,这里有一片与喧嚣都市截然不同的宽广天地
文 本刊记者 张惠清
鹦哥岭森林公安局局长李之龙是个硬朗的海南汉子,浓眉大眼,黑黝黝的皮肤,笑声爽朗。在鹦哥岭青年团队的27人中,他是正儿八经的“元老级”人物,在工作站成立时,他便担任副站长一职。森林公安,听上去很酷,但也充满了危险。他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巡山,他遇到打猎的村民。他劝说村民不要打猎,可对方不由分说,举枪对着他的胸口大吼:“你敢过来,我就打死你!”
第一次面对枪堵着胸口,李之龙脑中霎时空白,腿有些发抖。僵持中,他灵机一动,纵身一跳将对方按倒,避免了一场意外。
对于现在的李之龙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稀松平常。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只亮出管理者、执法者的身份,而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必须成为合作者,与村民共同管护。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村民的尊重、理解、帮助的基础之上。”
就这样,李之龙带领着他的年轻公安团队,不断摸索着新理念,在鹦哥岭这块美丽而神秘的自然保护区奋力前行。他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尽职尽守地担任着绵绵大山的虔诚守望者。
扎根大山深处
李之龙是地道的海南人。出生在林业职工家庭的他,从小习惯在大自然中的无拘无束,对茂密的森林有着浓浓的亲切感。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森林公安专业,“希望好好保护家乡的青山绿水”。
2005年3月,大学毕业就在省林业系统工作的李之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参加了省林业厅组成的鹦哥岭科学考察组。年仅23岁的他,阳光活力,干劲十足,一人身兼几职,不仅要搞调查,还要记录整个考察过程。每天,他身上背着行李,左肩挂着相机,右肩扛着笨重的摄像机,为了方便摄影,他一股气跑到队伍的最前面。
鹦哥岭是海南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也是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和海南岛的生态核心,那里有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绿色的森林,奇异的地形地貌。这里的风景漂亮,可条件艰苦。
在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李之龙对鹦哥岭这片美丽而神秘的热带雨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2006年7月,当他得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正式组建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海口工作的机会,自愿选择扎根大山深处。
“我当时觉得,年轻人要勇于选择走进基层,那里有一片与喧嚣都市截然不同的宽广天地。”由于对鹦哥岭情况比较熟悉,李之龙被任命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
虽然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可李之龙还是为环境的艰苦吃了一惊:建站之初,除了一块牌子和3名领导班子成员,一无所有。
“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12月21日,我们在租来的民房里安了家,保护区管理站就这样正式挂牌办公了。没有车,我们借;没有经费,我们到处化缘,甚至自己贴钱。”
没有办公室,没有住宿,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有人说,你们管理站,还不如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好歹有个候车亭,可管理站什么都没有。回忆起当时,李之龙笑了:“许多人说我是傻帽,可我甘心情愿做一名光荣的护林人。”
三个男人,如何把鹦哥岭这个全省最年轻的保护区建设好?他们合计,人才是重中之重。于是我们做了一份详实的《海南鹦哥岭SWOT分析》,寄给全国各大林业院校,公开招聘人才。
“说实话,当时我们担心没人愿意来。我们私下里说,这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意想不到的是,2007年,保护区迎来了第一拨大学生。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为了使新成员更加了解鹦哥岭的状况及他们肩上的任务,李之龙带着新来的5名大学生进村、下乡,和老百姓坐在一起沟通,晚上就在过道里、天井里、房顶上将就着住。他还记得第一次带着站里同事爬鹦哥岭的顶峰,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正在激动欢呼时,风雨骤然而来,大家急忙从林子里找来葵叶作伞,撑在头上避雨。可风雨持续了一整夜,为了保护照相机、GPS等仪器,大家手持葵叶,在黑夜和风雨中站了一宿……
“我们曾经两三个月都没有休息,最后站长下命令让我们休息。虽然每个人眼睛都是又红又肿,但我们都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李之龙说。
鹦哥岭的青年团队在不知不觉间渐渐扩大。“2008年又来了4人,截至2010年年底,包括我在内,组成了27人的大学生青年团队,其中博士两人,硕士4人,本科毕业生21人。”
年轻的团队,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当然,在这过程中,有大学生过来,看了一眼就走了。其中有个小伙子,待了半个月,还是决定要离开,临别时,他趴在李之龙肩头,哽咽着说实在太苦了,撑不住。李之龙拍着他的背安慰说:“是我们对不住你,兄弟,等过几年,条件好了,欢迎你来这里度假。”
“山里的生活很快乐”
2010年,鹦哥岭森林公安局正式成立,李之龙担任局长。说是局长,其实手下只有3个下属,并且李之龙是唯一能够穿警服的执法人员。鹦哥岭跨75个市县,80万亩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他的肩膀上。
据李之龙介绍,鹦哥岭有103个自然村,其中95%以上村民都是黎、苗族。长期以来,由于地处深山,加上“刀耕火种”旧观念的存在,当地村民一直以砍山林、种农作物为生。“放火烧山种稻子,拿起鸟铳打野味,砍下大树换票子”是多少年来当地村民不变的生活方式。
这为林区保护增加了不少难度。保护区规定“禁止砍林”,李之龙严格按规定执行。可村民反应激烈,“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里,没有柴禾就上山砍,想种果树就上山开荒,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这林子不也没毁掉吗?”村民愤怒地表达着。
有一次,乐东县万冲镇的一位60多岁的阿婆请了同村几个人上山毁林开垦,种植香蕉。接到报案后,李之龙带队到村里调查这件事,阿婆很不理解,情绪非常激动,不停地拉扯他们的衣服,还朝他们脸上吐口水,李之龙非常气愤。
后来,阿婆拉着他们去看她病重的丈夫和两个智障的儿子,全家4口人的生计全部落在阿婆一个人的身上。看着她瘦弱的身体、悲惨的家境、艰难的生活,李之龙不禁湿了眼眶。
“法不容情,我们必须处理!可阿婆家的生活又怎么办?我们深深感到,只有把保护森林资源与改善群众生活结合起来,让群众在保护中受益,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保护事业。”
李之龙带领团队及时转变思路和方法,多次进村找阿婆谈心,每次都给她带去一些衣服、食品,主动地帮阿婆干家务,还帮助她在林地里种植白滕、生姜等作物,来增加阿婆家的经济收入。慢慢地,阿婆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眼神也变得温和了,她不仅主动交代毁林开垦的事情,还向李之龙提供其他毁林案件信息。考虑到阿婆家的特殊情况,李之龙积极地和检察院、法院沟通,最终使阿婆得到从轻处理。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地百姓都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亲切地称他们一声“兄弟”。
执法方式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李之龙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周边群众逐步理解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和意义。许多人主动放下手中的砍刀、猎枪,申请加护林队伍,表示要和他们一起守护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山。
在山里工作的辛苦,在李之龙看来都没什么。然而,面对自己的家人,他的心中就无法坦然了,每每提起妻子儿子,他总是满怀愧疚。
保护站的工作忙,李之龙常常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连自己的孩子出生他都没陪在妻子身边。直到妻子分娩10多天后,他拖着沉重疲乏的身体走出大山,才知道自己当了爸爸。等看到独自一人挺过这一切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时,李之龙眼中不禁闪烁着满怀歉意的泪花。
本想在以后慢慢补偿家人的李之龙,却始终没有机会实现。儿子上学了,喜欢向周围的小伙伴骄傲地提起爸爸,说自己当公安的爸爸是“黑猫警长”,一直想让小伙伴一睹爸爸的风采。可他却一直未能遂了孩子的心愿。有一次,他终于有时间了,答应穿上制服,让儿子的同学好好看看。可不巧,当晚又接到了毁林开垦的举报,只得马上赶回鹦哥岭。儿子又哭又闹,说他说话不算数,看着失望的儿子,李之龙十分心酸。直到现在,这件事还是他心中的遗憾。然而,一回到那座生机勃勃的大山里,一回到鹦哥岭昂扬向上的青年团队中,他又感到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当被记者问及,长年在偏远的山区工作,是否会觉得寂寞时,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这次开报告会时,就有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问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实我觉得我们一点也不寂寞,山上的日子很快乐。像之前选举世界小姐时,我们一帮男同志也都会坐在山上拿着报纸讨论哪个漂亮,平时也会打打球,和村民们喝酒畅聊。晚上睡觉时,我身边一片鼾声。现在如果没有这些鼾声,我恐怕都很难睡着了!”他爽朗地笑道,“下次,欢迎你们过鹦哥岭来玩!”
责任编辑 华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17aad91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