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欢迎阅读!
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内容概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这些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到后期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关键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利弊
一、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这就是周礼。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 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而中国封建伦理体系的真实形态是西汉的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三纲”使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使得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单方面服从、义务关系。 宋元明清时期,在特殊的背景下,“新儒学”应运而生。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建立在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列。而陆王心学认为“致良知”,与“即心即佛”一脉相承。
二、 中国伦理道德的特点
第一, 历史悠久,良莠杂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
期的尧舜时代,但主要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期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观点,参差不起。
第二,紧密结合社会政治,服务于宗法等级制度。这一基本特征,反映了先哲们所具有的自觉为社会政治服务,为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的务实精神,希望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实行合乎道德要求的“仁政”,反映了先哲们反对“以
道学政术为二事”《张载 集•文集佚存•答范巽之》强调学术理论研究必须与社会的客观现实密切结合的学风。而统治阶级也看重了“德治”,常常借用国家力量,把符合自身利益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赋予政治和法律的权威。在这一点上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真正地达到和谐统一。
第三,入世尚仁,重义轻利。任何社会都需要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然而,道德的这些超越性和理想性的根据在哪里呢?外域的道德学说更多地是从“彼岸”或“来世”中寻找道德的合理性,表现为出世的特点。中国则相反表现出入世的性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就是对自己学说的入世性质的最好 诠注。
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利弊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到的人格的精髓或精魂。在仁爱孝悌中,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传统社会中涌现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值得一提的是,精忠报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中,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前仆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等,无不体现优秀的伦理道德,在理欲对立中突出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能动性。
但以道德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过分夸大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着道德决定论的弊端。以学院家族为本位的整体主义,把个体和群体对立起来,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便反省内求的自我修养,沉湎于独善其身的闭门修炼,造成了保守、内向的人格特征,缺乏流动的熟人社会,过分渲染了和谐的作用,使社会缺少竞争、进取和效率。在伦理道德发展的后期阶段,也就是在“新儒学”产生后,它与封建政治结合而沦为道德专制主义,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它钳制的人们的自然欲求,控制人们的思想,这也成为伺候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严重阻碍。
四、 总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仁爱孝悌、精忠爱国等精神,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一定的超越性,它在中国历史上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复杂的。一方面,这些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精忠报国、克己奉公精神派生的国家、民族、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以及重社会责任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持久深远的影响。从《左传》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座右铭和人生信条,并对一般民众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fdf195e804d2b160b4ec0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