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中的“社交恐惧”到网络上的“社交焦虑”

2023-03-21 20:23: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现实中的“社交恐惧”到网络上的“社交焦虑”》,欢迎阅读!
社交,焦虑,恐惧,现实,网络
从现实中的社交恐惧网络上的社交焦

作者:

来源:《求学·高考版》2021年第12

麦田稻鹰:网络社交在整个社交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的网络社交比现实社交更频繁。我发现对他们来说,除了现实中的社交恐惧问题,现在还有了网络上的社交焦问题。比如一个读者这样说——

有一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的半小时内,我每隔几分钟就登录微信查看,然而并没有看到任何点赞和评论。我不断回看自己的文案和每一张配图,反复琢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变得焦躁不安。最终,我将这条花了大半个钟头选图和绞尽脑汁构思文案的朋友圈设置为仅自己可见。 另一个读者这样说——

暑假时,我写了一篇文章想要在某杂志上投稿。我打开与语文老师的对话框,在键盘上反复敲敲打打,把敬称、事务、语气乃至标点符号都修饰了三四遍后,终于鼓起勇气把文章发给老师,请老师指导修改。不久后,我看到老师在QQ上分享了一条工作动态讯息,却一直没有回复我的私信……

已读不回无人点赞:那些社交媒体上的新型焦虑

网络社交视为社交避风港的这一部分人群,依然有可能面临无人点赞”“已读不回新型社交焦虑。

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更偏爱网络社交方式。至于偏爱的原因,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网络社交比现实社交存在较低的焦虑水平。

入选“2020学术公众号100京师心理大学堂曾刊登过一篇关于线上社交焦虑的文章,文章里面提到:

每个人都会有社交焦虑这种十分常见的负性心理体验,几乎所有人在公众面前演讲或与德高望重的重要人物交流时都会产生社交焦虑,但有些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都会感到紧张,后者我们称之为高社交焦虑者。


根据社会补偿理论,高社交焦虑者由于在现实中的社交需求未得到满足,因此會更倾向于网络社交中寻求补偿,他们会比普通人更容易依赖和沉溺于网络社交所带给他们的安全,并借此回避带有他人负性评价的面对面社交场合。

匿名、便利、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发言,这些优点让社交网络成了高社交焦虑者的避风港,但随着线上和线下交往的界限趋于模糊,研究者发现,在一些特殊的社交情境中,这些优点反而成了缺点,催生了全新的线上焦虑。比如说,无人点赞,已读不回。

文章也指出,线上沟通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秒回信息、获得关注和认同感有了更高的期待。当期待落空时,往往会伴随着对自我的否定与焦虑,比如会想是不是我的说说(朋友圈)没意思,所以没人点赞?

浙江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在20215月曾推出一期关于焦虑这一话题的特别策划,面向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了200份有效问卷并访谈了50位同学。最终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学业、同辈压力、社交活动、感情经历、容貌身材、未来前景等方面的焦虑中,社交焦虑排在第3位。其中,存在网络社交焦虑的同学占80.5%已读不回无人点赞令近半数的同学心生焦虑。

焦虑往往是因为太在意

无人点赞”“已读不回的线上社交焦虑,其实和线下社交焦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

社会理学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效应叫焦点效应,所谓焦点效应,是指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焦点效应,每个人都会只关注自己的行为,不会过分关注他人的表现,因此,没有必要太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

不务正业的某小编继续乱入:每次跟其他人拍合照,我总觉得自己脸怎么那么大!表情怎么那么僵硬!腿太粗了吧……觉得全场最丑就是我!事实上,我压根就没注意看其他人的细节,这就是所谓的焦点效应吧!所以,我所谓的缺点,其实也只有我一个人在意?想到这,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大惊小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fc02f6b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