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庐隐的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庐隐的研究综述
庐隐(1899一1934)是“五四”时期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她与冰心、冯沉君 等人一起,被誉为新文学滥筋期的“三大才女”,以致于“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然而遗憾的是,庐隐在三十五岁的盛年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加之她的作品与后来的左翼文学有所参差,在此后的岁月里庐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庐隐和她那独具一格的女性抒写才得到文学史家的重新评价。
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起,庐隐真正从事文学创作不过十三年。但仅就小说创作而言,她便有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堪称“五四”女作家中的第一高产作家。她创作出版的作品有:《海滨故人》(1925年)、《曼丽》(1928年)、《归雁》(1930年)、《灵海潮汐》(1931年)、《玫瑰的刺》(1933年)、《女人的心》(1933年)、《象牙戒指》(1934年)、《火焰))(1935年)以及《东京小品》(1936年)等。在这些为数众多的小说中,庐隐一方面从一己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反映着从传统社会突围而出的“五四”知识女性的苦闷与仿徨;另一方面她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为妇女解放、社会变革而奔走呼喊。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一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唯一女性,也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的社会题材”的“第一人”,毫无疑问,庐隐之于文坛的影响与贡献是巨大的。因此,文坛对于庐隐也存在着大量的研究。
最早对庐隐进行评论的是茅盾先生写于1934年的《庐隐论》,茅盾先生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 按照“时代—作家—作品的批评模式, 运用“史论”笔调, 从题材与时代意义、创作历程阶段特征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对庐隐创作进行了动态的考察。主要内容有:一、茅盾在《庐隐论》中, 审 视 了 庐 隐 和“五 四 ”时代的紧密关系。从庐隐的偶然病逝, 到联系其创作上无法突破既有主题的必然终结, 茅盾认为“庐隐”与‘五四’运动, 有‘血统’关系”,五四运动催生了了庐隐带有时代气息硕果累累的创作,但是庐隐的创作并没有随着五四的落潮而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停滞在了五四的时代中, 造成了她的创作之路的落后。二、茅盾将庐隐的创作分为1921-1924、1924-1927、1927-1934年三个阶段,并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取材于社会问题到深入取材男女婚恋问题,到最后继续进行“精神恋爱的说教”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哀。并指出最终写作风格的趋同和乏味,并认为庐隐的停滞主要体现在题材上的停滞,仅仅局限在婚恋问题和女性的困顿上。三、认为庐隐的作品在艺术上是精湛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性,语言上具有主观抒情性,并且朴实无华,“流利自然”。
而后对庐隐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入讨论的。
对庐隐的创作模式的探讨,我认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周娟的《悲哀的叹美者》写的最具有代表性。该文章主要分析庐隐小说的内蕴模式、人物塑造模式、叙事模式,揭示其文学创作的独特美学价值,并追溯其悲剧意识的成因,从而确立庐隐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此文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并且具有独创性的观点。
文本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在情理冲突的内蕴模式。以庐隐小说人物命运描述为突破口,将其“情智冲突”的内蕴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理战胜情,主要是指迫于传统道德的压力而放弃了对个人幸福追求的“五四”女性;情战胜理,主要是指不顾一切羁绊,热烈追求个性解放、冲出了封建传统突围的“五四”女性。二、心里掘进的人物塑造模式。庐隐最初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此后她的小说向内转,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勾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掘进的人物塑造模式。意识流、幻觉、自我投射等手法是庐隐塑造人物形象时最常用的三种方式。三、抒情浓郁的叙事模式。庐隐是一个情绪型作家,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看,其小说大致有以下两种抒情浓郁的叙述模式:独白型结构;复调结构。其中的独白型结构,也被许多学者称之为镜像叙事。四、风韵雅致的悲剧艺术。从其创作的美学价值上来看,情绪的悲哀美、意境的凄清美及语言的婉约美,构建了庐隐小说风韵雅致的悲剧艺术。五、庐隐的悲剧意识的构成以及对庐隐“停滞”的辨析。社会意识、哲学、宗教意识、个人体验等四个层面的原因,又构成了庐隐深沉的悲剧意识。此外,针对茅盾在《庐隐论》中提出的“庐隐的停滞”的观点,本文指出,所谓的“停滞”是反思的阶段,是痛苦的挣扎,并不能被看作为精神发展的中断或落后的开始。 以上的几个方面,是庐隐创作模式现存研究中比较全面的,也有学者指研究上述五个方面的一个方面,但内容大都大同小异。
对于庐隐的文体模式的研究,现存研究主要认为:一、庐隐的小说是一种浪漫抒情体式。体现在故事情节散漫化、自我而单一的人物形象、日记体书信体结构方式、情绪型的抒情方式四个方面。二、庐隐的小说具有独具韵味的叙述语言。宣泄哀情的自叙传语言、活用古今诗词语言、拈来宗教色彩的词句是构成庐隐特色语言特征额三个方面。三、庐隐的小说具有灵动繁复的景物意象。水意象传达了人生及命运的变幻莫测,月意象既传达出了她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也寄寓了她哀冷凄凉的心境,雁意象则烘托了她身世与精神的双重孤独,梨花意象,尤其是庐隐用雨后梨花来喻指遭受欺凌的女性,更传神地表明了她对于这一类女性的悲惨命运寄予的哀怜之情。她在小说中构筑的意象虽然不同,却都是庐隐在不同情境之下真实心境的外化。四、“庐隐式”的感伤风格。庐隐作品中弥漫着的凄怨背后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希望的执着追求,这是一种哀而不伤的风格,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清风。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庐隐作品中的悲哀的情感趋向,除了以上的论点涵盖的观点之外,有学者绝对庐隐的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进行了探寻,主要是认为庐隐接受了基督教的罪感内涵,认为“人生即是痛苦”。她用一双痛苦的眼睛关照芸芸众生,她“总拿着一声叹息,一颗眼泪,去笼罩宇宙,去解释一切”,她“无作则已,有所作必皆凄苦悲凉音”。因此庐隐的作品总是具有感伤意识,因而庐隐也被人称为“感伤派女作家”。也有学者从叔本华的的哲学出发,从叔本华对庐隐的影响出发,探讨其悲哀内部蕴含的颓废意识,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情况,阐述庐隐的颓废体验的深层意义,并梳理其精神世界的流转中向革命转变的内在理路。
庐隐的文体模式和创作模式是具有其跨时代的独特性的,尤其是其作品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探索、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和凄婉的艺术风格,被后来的众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f924f25192e45361066f5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