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小学语文五下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文解读(1)

2022-11-04 21:13: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师小学语文五下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文解读(1)》,欢迎阅读!
飞来峰,二首,五下,课文,古诗


课文解读

《登飞来峰》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散文大师王安石。这首七言绝句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飞来峰,指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从山东琅琊郡东飞来,故名。也有人认为飞来峰是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说它“不知何时飞来”,故名。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感想。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高。古时一寻是八尺,“千寻”极言塔之高,是夸张的说法。但是这样高的地方也登临了。第二句虚写,听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的辉煌景象。这是登高产生的联想。人在高处就视野开阔,目极万里,而且声闻遐迩,气势恢弘。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信心充沛,这两句诗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基调。

第三、四两句承接上面的写景做抒情议论。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缘,因为。眼,在这里是视线。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但是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f84bff4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