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欢迎阅读!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者:成习文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1期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三农”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打破,农业农村农民尚未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粮、棉、油、糖、肉、奶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在逐步增加。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按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计算,目前进口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已相当于我国在境外利用了6 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加强与农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合作都有利。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必须有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发展我国农业,再靠增加水土资源和化肥等投入,不仅余地已经很小,而且还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础上,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培育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加各方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长的能力。
二、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当前城乡关系的现状,大幅度增加了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逐步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着力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形成保
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这些都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些变革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拉大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由于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存在着不平等,城市在其中始终起着决定支配作用。长期以来,农村只是源源不断向城市提供着廉价的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城市则通过政策优势和自身功能等优势,聚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在农村提供的各种廉价基础性资源中优先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而农村由于农业投入长期不足,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许多农村还贫穷、落后,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拉大。改革开放30 多年,虽然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种差距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远不如城市。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差距拉大。长期以来,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上,农村的水、电、交通、通讯、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在农村兴办各类公益事业往往需要靠农民的自力更生。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并安排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逐年在加大,因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还是极为有限的,再加上农村摊子大、底子薄,建设项目很难一下子全面铺开,这就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元化现象仍然明显。
四是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拉大。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规模与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也正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地向城市集中,从而使得农村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农村执业医师较少,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十分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即使已经全面实施了五保户供养和农村低保,但城市居民享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对农民来说,仍
然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与梦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和农村的抗拒风险能力仍然相当脆弱。
农业是受市场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的产业,也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重大的产业。我国农业目前总体上经营规模狭小、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快速积累资金的能力,仅靠农民的力量难以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使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让农民能够更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快速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前提是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应统一制定城乡土地利用等空间战略规划,根据“适度超前、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原则,把城乡社区、城市工业园区和农村农业园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规划,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有机衔接、相互促进。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突出问题,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着力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衔接的交通、供水、邮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推动非农产业在城乡合理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产业结构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价值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根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减轻政府负担和运行成本。
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形成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提高农民工专业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对农民工实行定向、订单培训。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推进转移农民市民化。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权益,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责任编辑/张景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b52a08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