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恨歌》,欢迎阅读!
长恨歌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贞观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此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写下不少讽喻诗,要求革除弊政。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北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愤激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却被当朝权贵污为“越职言事”,并横加他罪名,将他贬为“江洲司马”,这是白居易遭受的最大政治打击。此年,诗人创作《琵琶行》。白居易在悲愤、苦闷中思想转向消极,此后他被迫避祸保身,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人地方官期间仍尽可能为当地人民做些好事。官终刑部尚书。晚年与香山僧人如满结社,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病逝。
白居易诗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意为文章的写作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诗歌的创作要反映社会时事,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为何“新乐府运动”?乐府民歌兴盛于两汉时期,它“感与哀乐,缘事而发”,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新题乐府继承了古乐府的这种精神,而不用乐府古题,即事名篇,这样就更能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 如杜甫曾写《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新乐府。)其讽喻诗大胆揭露弊政,抨击权贵,反映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是这一主张的具体实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晓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并且声调优美、富于形象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诗歌浅切平易,又意到笔随,是一种便于表达和传播,又能被诗人驱遣自如,运用入化的文学语言。他把“语浅易深、语近意远”作为嘴上一乘。刘熙载说: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赋得古原草送别》 《夏旱》 《卖炭瓮》 《琵琶行》 《上阳白发人》
二、写作缘由:见注1 陈鸿《长恨歌传》:“意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三、重点段落分析:
1、 本段是如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结合在一起、回环往复、层层渲
染的?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
1
春到秋,从黄昏到黎明,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方面反复渲染主人公苦苦的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到梦中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高潮。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景物、事务,通过人物对他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例如:
(1)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市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
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 在属地,面对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属中的山山水水
原本很美,但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也惹人伤心。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是感情又深一层。
(3) 行宫月色,雨夜铃声,撩人意绪,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
交错,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在语言上,声调上表现出内心的愁苦凄清。
(4) “天旋地转”本是好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伤心落泪。
叙事中又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
(5) 回宫后,又由环境和景物触发,从景物想到人,景物依旧,人
却不在,潸然落泪。
(6) 从芙蓉、柳仿佛看到贵妃的容颜,展示人物极复杂的心理。
2、 这段写对贵妃的思念,对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这段反复抒写玄宗对贵妃的思念,层层渲染,跌宕回环,让人物的思想感情积蓄得更深邃丰富,是玄宗之恨逐步深化,直至推向高潮,为最终演化为“长恨”做好充分铺垫。
四、关于“恨”:
1、为什么“恨”?“恨”的根源?
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所以“恨”。悲剧的制造这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诗中是怎样渲染长恨的?
故事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名篇,一开篇却从“重色”泄气,李龙及宠爱贵妃似乎乐到极点,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马嵬坡杨妃之死一场,唐玄宗不忍割爱又欲救不得,内心矛盾,极度痛苦,还是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没完没了的恨。
回宫后,日日思念死去的人,求之不得又寄托于梦境,使人反复渲染已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结尾有构思一个妖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五、诗的主题:
诗以传说为素材,所谓“感其事”,当然是对唐玄宗杨贵妃生离死别爱情的同情,但作者也想通过此事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惑乱作
2
为历史教训。这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而使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 但综观全诗,作者用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尤其是二人生死相恋、梦魂萦绕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反复渲染,让读者对刻骨铭心的爱情深深感动,因而,此诗的主题主要不是“惩尤物”式得到的教训,他的基调显然是同情和激赏的。
六、第四段对于刻画杨的形象和表现长恨的主题有何作用。?
1、 第四段中唐玄宗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杨贵妃。杨“闻道汉家
天子使”,殷勤迎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他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2、 用“天长地久有时今,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3、 此段极力刻画阳震惊、激动、感激、委屈等心理活动,以及信誓旦旦
的爱情告白,突出了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对前文她娇媚恃宠的补充,更加丰富和完整了这一人物形象。
七、板书:
唐明皇 杨贵妃
一、受宠——误国 重色、求色 天生丽质、受宠
乐 纵欲、行乐 娇媚恃宠、荫及亲属 (长恨的内因)(悲剧的基础)
二、赐死——伤怀 仓皇西逃 魂断马嵬坡 恨之形成 朝朝暮暮相思情
黄埃、云栈、峨眉山 融情入景 蜀江、蜀山 借景传情 马嵬坡 触景伤情 三、相思——寻觅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反复渲染 长恨 春—秋
入夜—深夜—黎明—清晨 回环往复 一年过去—梦中
四、仙境誓情 升天入地 震惊-激动 长恨无绝期 求之仙境 惶惑-急切 悲楚-委屈 托物、誓词
八、评价:
这首诗博得“古今长歌第一”(明何梁郡)“千古绝作”(清赵翼)的崇高赞誉。诗中既有现实主义的神思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生动、完整的故事性与哀婉、浓烈的抒情结合,是其艺术上最成功之处。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8377c45fbfc77da269b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