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别云间经典赏析题目》,欢迎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三、疏通并感受诗歌内容:
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四、整体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
白天: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黄昏:残酷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 ........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
五、画面色彩斑斓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六、经典赏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感情? 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感情
2.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名句的原因
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敌众我寡的危急。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
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 了三个画面依次是?
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6.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 “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7.“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二、写作背景: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三、诗歌经典赏析
1. “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 “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难”字,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5.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
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5f38b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