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行业操守何去何从

2022-04-14 16:23: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媒体行业操守何去何从》,欢迎阅读!
操守,何去何从,媒体,行业


近段时间,网友纷纷在议论“好人难做”的话题。伸手救下小悦悦的拾荒者成为话题的中心人物。58岁的陈贤妹老人做梦也没想到,八天前一个出于本能的救人行为,会给她接下来的生活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天,陈贤妹仍然能够像往常一样在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里捡废纸皮。虽然偶尔也会被人认出来,可她从不把这视作值得多大夸耀的一回事。但当20111015日《18名路人漠视被撞倒地女童 拾荒者伸援手》的新闻播出后,她便再也无法像往常一样在五金城里帮儿子的公司煮饭、捡拾纸皮了,来自各地的一百多家媒体轮番采访,并要求她配合着拍照录像,她身心俱疲。被媒体“包围”的最初两天,淳朴善良的陈贤妹非常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回答记者们的问题,甚至被记者拉到事发地一次次指认现场也丝毫没有抱怨。随着“小悦悦事件”引发人们的进一步关注,1018日,陈贤妹老人身边又迎来了近百名记者,队伍中甚至包括了境外媒体。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每天要应付一个庞大群体的记者,身体怎能受得了? 某校新闻专业学生林某告诉记者,他说:“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件是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却成了大众的焦点人物,是人们见过的所谓的好人太少了,还是他做的事情太伟大了?我想都不是吧,是这个社会的悲哀造就了她的鹤立鸡群吧?如果他是第一个经过的人,还会这样吗?拜托媒体记者们,请你们放过好人和受过苦难的人吧!做好事的人被你们围攻!孩子被人撞死,有人捐了点钱,你们要去追踪捐款的下落,怎么没见你们去追踪肇事者?怎么没见你们去追踪那些被贪官们贪污的钱的去向?”作为媒体,本身是应该让读者了解事实的真相,告诉读者更多的相关问题,对此林同学补充道:“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希望了解事件的实情,更希望进一步了解事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而挖掘事件,公示事件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一遍遍重复的报道是否会给媒体集团带来利益,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重复的新闻一方面会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使人对同一事件的关注程度反向发展,甚至腻烦、排斥,大大透支了新闻的效力,也许个别时候还可能夸大新闻事实。另一方面,就是严重影响了知情人的日常生活,媒体给受害者带来关注和帮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和困扰。所以,新闻人不仅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应该兼顾社会责任,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的各种影响。希望‘平凡’的陈贤妹可以‘平静’下去。






同样是火爆网络的新闻,关于“丈夫目击妻子被强暴案”的报道频繁见诸媒体。消息最早以《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为题进行报道。新闻中,联防队员的野蛮与最窝囊丈夫的懦弱,构成了巨大的新闻冲击力。随后各类报刊、网络纷纷转载,将世上最窝囊丈夫等字眼直接列在了新闻标题或摘要中,媒体对受害者一家也展开了强烈的采访攻势。在这些追访中,案件有了进展,处理开始启动,但呈现给公众的一些细节却让人深感不安。 从媒体提供的新闻画面中可见,已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女受害者王娟(化名)在家中被媒体堵截。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她蜷缩在床上,用毛巾紧捂住脸,侧身避挡着镜头,而紧挨着她的,至少有四家电视台的采访话筒对着她。另一图片中,好心人前来看望受辱丈夫杨武(化名),杨武跪地接钱、感激涕零,画面几乎特写般地定格在了这一刻。

他们未成年的女儿,也被暴露在镜头之下。镜头对准女孩侧面,没有做任何模糊处理,也未给予这个孩子必要的隐私保护。父母的悲苦,硬生生地将孩子也拉入进来,一家人的不幸被强制地、毫无尊严地暴露在了亲人朋友,甚至公众社会面前。

对杨武来说,妻子被强暴本身已经相当痛苦,但是这件事被媒体无限量曝光,无数人都知道,无数人在谴责杨武,王娟同样遭受大家的评论,试问这样的生活还活得下去吗?媒体为何要选取这样的细节?介入受害者懦弱和悲痛的深处,究一起极端事件的深层背景与详情,这是不是必须?应该说,媒体的报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真相得昭彰、恶行被谴责、正义被呼唤、法律程序启动,但媒体的迅猛聚集,以及从受害者那里得到的一手的、快速的、丰富信息,也让人悲凉。

新闻是一个技术活,新闻还被视为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映的流水线,事件、故事乃至个体生命成为原料。在专业技术领域,一个新闻会被认为是佳作,但它所呈现的过程很有可能面临巨大的伦理或价值争议。比如记者为拍摄一个决定性瞬间以绝对冷静的旁观者身份目睹一起不幸甚至悲剧的发生,这样的例子所在多有,引发新闻专业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深层讨论。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没有真实,新闻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但杨武悲剧让我们看到更为复杂的问题。聚焦这个悲剧的媒体及新闻人,前往悲剧的发生地,接触当事人,正是基于新闻真实的底线和立场,但让人无奈的是,这种真实的反面恰是某种残忍。在新闻判断上,这无疑是一个应该报道的事件,大家都去,你去不去,去了怎样报道,这样的权衡未必容易。

值得反思的问题是,面对这个家庭,是悲剧的当事人愿意表达,还是媒体暗示性地“引诱”、“逼问”、“激怒”他们表达?他们是只存在新闻价值的关注对象,还是一个承受着巨大痛苦因而更应受到尊重的人。当新闻人拿着采访笔记和录音回去,开始一如往常的熟练采编操作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个家庭在承受什么。

新闻报道历来存在尺度、界限之说,它们不只存在于一些敏感报道领域,也存在于个人生活领域。如果前者是因为个人不可抗的巨大强制,后者则主要系于新闻人自身,那些排除新闻专业主义之外的东西。

个人隐私不应该是媒体行业竞争的牺牲者,未来媒体行业道德操守让人担心让人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308545be1e650e52ea993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