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社会意义

2023-01-22 08:2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原始佛教的社会意义》,欢迎阅读!
佛教,原始,意义,社会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政治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由于佛教发展源远流长,支派繁多,本文仅就原始佛教的一些社会意义简单谈谈,进行之前首先通过对早期佛教发展流变的勾画来给“原始佛教”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

要谈佛教,先得抛开中国历史,尤其是早期的佛教历史,毕竟这是舶来品,不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早期的佛教即是印度佛教,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佛教创立后,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也即原始佛教,约为公元前6一前5世纪。佛陀涅盘之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佛陀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所以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再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

就原始佛教而言,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耳相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接下来说说原始佛教的一些社会意义,大体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谈:政治方面显而易见——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因为原始佛教教义中有许多教导人们“赎罪”的思想,即主张人在今生应当受尽苦难,以洗清罪孽,死后方可荣登极乐,否则定入十八层地狱,不得超生。那么,在面对统治阶级的压迫时,人民当然也不应该反抗,唯有任劳任怨,无条件服从。而这,正是统治阶级所希望看见的,诚然,这对于广大的劳苦人民而言是悲哀的,但就宏观而言,这对于培养人民的安定、守稳、本分,维持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都具有积极作用。

下面主要谈谈佛教对于古印度商业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皆有宗教相伴随"。古代印度早期佛教,是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宗教,僧侣和商人同住在城中,佛经中有很多地方是讲商人与佛教关系的。同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样,佛徒也不从事生产活动,他们在经济上必须依靠信徒才能维持生活和发展宗教佛门广收商人为信徒,就是看准了商人可以在经济上支持佛教。从当时古印度的社会阶层来看,最积极、数量最多的佛教布施者是商人,就举一例,佛陀讲法的场地——精舍,就是极富裕的信徒资助的。而同时,在佛门庇护下,经商活动也得到了许多方便。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吠舍大商人在经济的地位显著提高了,他们极力要求打破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种姓特权;而早期佛教也力图在宗教领域内打破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要求同婆罗门平等。商人与佛教的这些主张,虽然利益出发点不同,但也同时反映了一般人民大众反对婆罗门教,要求种姓平等的愿望。为了共同与婆罗门势力斗争,


商人与佛教在政治上结成了天然的同盟,他们相互提携,生死与共。正是由于佛教徒与商人的这般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婆罗门阶层的瓦解与灭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对于古印度的商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2764d96f1aff00bed51e3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