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高中数学过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欢迎阅读!
初高中数学过渡存有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过渡:
1、因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实行了较大幅度地压缩,当前高中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这个部分内容或插入到相对应的教材中间,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或完全删除。例如,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立方和(差)公式、二元二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射影定理、圆的一些性质等在高中经常使用但在初中被压缩或降低要求。 2、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相对初中能够说是“剧增”:每个学期都要学习完两个模块、六章内容。比较来说,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容量小,而高中则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水平要求也突然强化。且不论这些内容上变化的合理性,但由此给高中的数学教学带来的问题确实很多,如课时吃紧就是一个突出问题。
3、初中数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强调直观性、趣味性,结论容易记忆,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进程,所以学生觉得初中数学比较容易学,掌握得也比较好。但高中数学突出对学生数学水平与技术的培养,在教材叙述上比较严谨、规范,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水平的要求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的难度增大。绝大部分刚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前期往往不知所措。
二、教材难度的过渡:
1、体现在内容上。高中数学除与初中数学有联系的“传统内容”外,增加了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平面向量》、《空间向量及其应用》、《统计分析》、《常用逻辑用语》、《算法初步》、《导数及其应用》等。
2、体现在表达水平的要求上。前述:初中数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强调直观性、趣味性,这除了初中数学水平的要求较低外,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初中学生理解与记忆,利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形成,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用四种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并且能达到随时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相互转换。如“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即“数形结合”。要求学生的表达严谨、规范。
3、体现在水平要求上。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认知规律不同,所以,初中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学生的运算水平、逻辑思维水平、表达水平要求不高或较低,高中阶段则突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等数学思维水平,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和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地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收集与处理、推理论证、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数学表达水平、符号计算水平、数形转换水平要求较高甚至达到灵活使用的水准。
4、体现在目标要求上。这个点主要是对教师来说。高中数学目标要求既包括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习过程的过渡:
学习过程的过渡,实际上是两方面的过渡。
1、思维方式的过渡。初中数学的水平要求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高中数学则以抽象思维为主,突出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空间想象水平、代数计算水平等数学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形成。
2、学习方法的过渡。因为初中数学课时多、内容少、水平要求不高,所以,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与模仿占主导地位。高中数学的学习则要求理解记忆,注重公式的变形、知识的灵活使用,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四、改进思路
1、高一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的知识架构,明确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课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由若干个模块和专题组成。每个模块36个学时,最高可积2个学分;每个专题18个学时,最高可积1个学分。2个专题可组成一个模块,共计有10个模块,16个专题,36个学分。必修课程为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可根据自己志向、兴趣选择。当前,我省主要以文理分科来确定学生选修的数学内容。
2、要让学生清楚数学在现实生活和高考中的地位,多介绍数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是怎样直接或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清楚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紧迫感,消除学生的考后综合症。
3、创设情境,恰当过渡
高中数学虽然增加了很多新内容,但很多内容实际上是初中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所以在高一初始阶段的教学,能够从两方面设计教学,以达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过渡。高中数学在内容上与初中有很多地方脱节,在水平要求上提升的幅度显著。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情境,搭建台阶,让学生在翻越陡坡时有个中间借力的地方。函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但往往难于理解,更谈不上掌握。
当然,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过渡时,除前述提到的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增强师生课下沟通、交流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199101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