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怎么讲

2022-03-18 21:59:0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怎么讲》,欢迎阅读!
怎么,历史




历史怎么讲



 ——《中国史纲》的实践及启示

从作学生到当教师,读过中学、大学各阶段历史教科书不下数十种,其中使我印象最

深、获益最大的是一本民国时期高中历史教科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此书先后多次再版,近年常见的辽宁教育版、上海古籍版、山西古籍版和商务版,各版内容略有差别,我用的版本是2003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版)

《中国史纲》起笔于1935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作者的早逝,全书只写到东汉前期,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序言共四篇,分别从史学理论、写作方式和内容、以及写作意图等方面对此书作了介绍;正文分为十一章,各章的题目依次是: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周代的封建社会、霸国和霸业、孔子及其时世、战国时代的政治社会、战国时代的思潮、秦始皇与秦帝国、秦汉之际、大汉帝国的发展、汉初的学术与政治、改制与革命,对从商朝到东汉初年约1700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基本思想、社会生活、历史变化作了扼要的反映。这是一本既薄又老的民国历史教科书,但它却历久弥新、发人深思,在教学方法历史知识方面给我们巨大的启迪。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讲课是必备的技能,所以我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讲好历史,讲出一种学生爱听并能从中不断受益的历史《中国史纲》给出的答案是:说故事、解问题、重思辨、扣现实,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首先来看说故事,所谓说故事是指作者用诚恳、亲切、自然的谈心式语言来讲述历史在讲述之中采用评书艺人讲故事时所采用的一些手法,如以人带事、用铺陈、设疑问、留悬念、抖包袱等,这也是张荫麟本人在序言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以第七章《秦始皇与秦帝国》为例,我们来看看张荫麟是如何通过说故事方式来讲述秦朝历史首先他在第六章《战国时代的思潮》中介绍完韩非子的思想后,写下了“韩非著的书,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了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作为结束。这一自然简洁的结束语在赞誉韩非子思想时也为第七章讲述秦始皇作好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秦始皇的好奇心。第七章正式讲述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和秦朝的历史在第一节《吕不韦与嬴政》中作者先是引用了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一诗统摄全章,并由此设问,引出秦王嬴政的来历及其与吕不韦的斗争。第二节《六国混一》从嬴政和吕不韦的斗争结果说起,讲述了秦灭六国和采用皇帝称号的史事,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的故事。第三节《新帝国的经营》从秦灭六国后疆域的扩大说起,讲述了郡县制的采用,并引出了“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统治权力”的这一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问题。然后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解答,对内分别是收兵器、修驰道、焚书;对外是北击匈奴。在第四节《帝国的发展与民生》中先表彰了秦始皇励精刻苦的精神,然后笔锋一转,对他派人求方药、行暴政、大兴土木、暴卒和二世篡位的史实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最终以“始皇时代本已思乱的人民,此时便开始磨拳檫掌了”收笔,同时为第八章《秦汉之际》做好了铺垫。整个秦朝历史以秦始皇带出,环环相扣、前钩后连,并以诚恳、亲切、自然的语言从容道来,叙述之中通过设疑问、留悬念等手法牢牢地掌控着读者的思维和兴趣。全章简直就是一篇令人不由得一口气读完的秦朝历史故事。

其次再看解问题,所谓解问题指作者在讲述历史时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以一个大问题为魂统摄全书,在不同的章节又以或明或隐的具体小问题组织史事、叙述历史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紧密关联。同样以第七章为例,作者在第一节中引用了李白的《古风·秦王


扫六合》诗之后,写下“这首壮丽的诗是一个锨天揭地的巨灵的最好速写。这巨灵的来历,说来话长”这样一句话。其实这句话是明确的提出了“秦始皇来历”的问题,而本节后面文字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第二节的叙述中作者始终围绕着“秦王灭六国”这个隐性问题展开,即便穿插“荆轲刺秦”,也在于表现六国对秦的反抗,服务于秦王灭六国这一主题。在第三节中提出的问题是“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统治权力”。这一问题不仅是本节内容的焦点,而且也是统摄全书的关键问题,本节内容即是秦始皇本人的答案。第四节以“帝国的发展与民生”为题,实际上是围绕着“秦始皇晚年的暴政”这一问题展开。全章内容由四个问题统摄,四个问题又紧密围绕秦始皇本人的命运起伏历史功过、逐层推进。

重思辨是《中国史纲》在讲述历史时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对历史资料和历史结论的鉴别、对历史事件的纵横比较,对历史经验总结和反省。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思想缺席的历史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历史教学中不能缺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史纲》重思辨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关注。同样我们也以第七章为例来看看。首先来看对历史资料历史结论的鉴别,作者在第一节讲述秦始皇的来历时,提到了赵姬离开吕家时已经怀孕在身的传说,但作者并没有盲从传说,而是从吕不韦后来的遭遇对这一说法提出批驳。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引用了三则史料:秦王灭六国后所下的诏书、始皇峄山刻石、琅琊台始皇刻石。作者也不是一引了事,而是对史料作出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对诏书给出的结论是:“所有六国的罪状,除燕国的外,都是制造的。;对峄山刻石的结论是“这些话一点也没有过火。对于琅琊台始皇刻石的结论是:“至是竟去事实不远了”其次再看作者对历史经验总结和反省。下面就是从第七章的文字中抄出的几句:“首先对秦屈服,希望以屈服代替牺牲,结果首先受牺牲的是韩”“武力的统治不够,还要加上文化的统治;物质的缴械不够,还要加上思想的缴械。“始皇能焚去一切《诗》《书》和历史的记录,却不能焚去记忆中的六国亡国史。”从中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的思辨意识和反省精神。对于历史事件的纵横比较在第七章体现的比较少,但也所有体现,即在第三节讲述秦弛道时引用了俾斯麦谈战争中道路的作用的观点来进行比较论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是复活了的历史。紧扣现实是《中国史纲》讲述历史的第四个特点。作者在讲述历史时并没有一味的为了传播历史而讲述历史而是在讲述历史的同时紧扣时代主题,为时代提供参照。抵抗日本侵略是19世纪30年代的时代主题,面对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内部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另外日本也力图通过实行奴化教育来灭亡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提出:“首先对秦屈服,希望以屈服代替牺牲,结果首先受牺牲的是韩”“始皇能焚去一切《诗》《书》和历史的记录,却不能焚去记忆中的六国亡国史。”等震聋发聩的论断,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和革命是时代的另一重大主题,作者将第十一章题目定为改制和“革命”,并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内容、讲述史实,也可谓匠心独具。在关注时代主题的同时,作者在讲述历史时采用当代的名词来解释历史是紧扣现实的又一体现。如讲到公元579年的晋楚结盟时,作者风趣地说“这简直兼有现在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和‘攻守同盟’了”。讲到公元前546年的“弭兵大会”时楚国令尹子木的建议时用“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来类比。解释东汉时的“执金吾”说其仿佛京城的警察厅长。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讲述方式呢?在作者编写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总体设计中,高中阶段教学的设想是:“⑴ 融会前人研究结果和作者玩味所得,以说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参入考证,不引用或采用前人叙述的成文,既原始文件的载录也力求节省;⑵选择少数的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⑶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顾并详”(见《中国史纲·序言二》说故事、解问题、重思辩、扣现实的讲述方式则是落实其目标的具体手段。


这样做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学习对象的准确定位和深入了解、以及尊重学习对象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现有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特点:学习目标上,学习中要求一定的趣味性,但并又不仅仅满足于趣味性,同时带有更强的实用性,希望能够从历学习中获得启迪和智慧、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和现实奠定一定的基础;学习方式上,比较关注现实、喜欢独立思考,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可以初步运理论分析问题。张荫麟采用说故事这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的讲述方式来讲述历史,从兴趣入手激发他们对史事深入全面的了解。但作者并不简单满足于讲述故事式的历史情节,进一步采用解问题的手法,在讲述历史故事中呈现一个又一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模拟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始终立足于学生能够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出发,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推理等方法对历史资料和结论的进行甄别,对历史现象进行评析,归纳、总结历史经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能从历史学习获得智慧和启迪。在整个过程,作者紧密关注现实,提出的问题虽然是历史问题,但也尽量使自己所提出的大小问题紧扣现实需要和时代主题,能够对现实提供一定参照和借鉴,使学生有所获益。

70年一晃而过,时代和社会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历史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并没有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所以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讲历史的方法对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在讲述历史知识之前,认真研究学习对象的具体情况,并从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制定相应的讲授策略。在讲述历史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兴趣入手激发其深入全面学习历史的愿望。进而将错综复杂的历史分解一个个自成体系又彼此相连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是与现实紧密关联或者能够对现实产生借鉴和启示的问题。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有所提高、历史知识得到完善和深化、为人处事方式朝着更好方向转变。那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讲历史的好方法呢。

当然,作为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中国史纲》给我们的启迪并仅限于历史怎么讲,也能使我们在历史讲什么、为谁讲,如何在历史讲述中实现真、善、美等问题上有新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史纲》最初虽以历史教科书的身份问世,但最终却是以学术名著的品格传世,在史实、史料、历史认识等方面极具真知灼见,因此其不失为一本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必备参考书,值得我们一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db988d65022aaea998f0f1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