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教学要强调一个“读”字》,欢迎阅读!
古诗文教学要强调一个“读”字
古诗文教学要强调一个“读”字。
怎么读?出声地读,朗读,诵读。
对此,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退思录》中有专门论述。他说:“文章的精华全在字句之间。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来,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
朗读《史记》能发现太史公的胸襟,朗读《论语》能领会孔夫子的性情,朗读韩文能学到韩愈的气势。朗读杜诗能感悟杜甫的心灵。要把朗读古诗文。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古人在借你的嘴来表情达意,那就好了。
为什么读书要讲究声和气?清代桐城派大师刘大槐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所以前辈老先生教文章诗词。讲得少读得多,甚至……句不讲。全靠念,据说顾随先生和俞平伯先生都是如此。有人在回忆录中写自己在国外学莎士比亚的诗。老师也是一味地读,叫学生跟着读。
古詩文教学当然要讲字。讲词。还要讲文言句式,以及写作技巧、文章意蕴与作者情感等。但那都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而且“最好运用金圣叹式的点评,至于字词的解释应该让学生自己查工具书”。书都读不成,还讲什么字词句?书凄通了,读熟了,即使你不讲。学生也会理解的。这就叫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实在读不懂的地方。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讨论与研究。如若还解决不了,再由教师讲解。这样。教师的教有了针对性。学生的听也就会很专心。教与学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我不赞成那种不让学生读。而由教师逐字逐句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辛辛苦苦地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记听课笔记)的教学方法。我主张让学生放开声音。反复诵读——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边“读”边“悟”。——古人不是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为什么我们要用自己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代替学生的“悟”呢?
实际上。凡是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与之相反,凡是以学生的“读”和学生的“悟”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所以。我主张古诗文教学要强调一个“读”字。
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贯通文脉的“导读”,激励和引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齐读”。诵、听轮换地“轮读”,辅之以提示的“背读”。分层逐段的“接读”。众声鼎沸的“速读”……
总之,要变着法儿地让学生“读”。要能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名篇佳句,悟得写作技巧、情感意蕴。培养文言语感,等等。这比起那种单纯地由教师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讲解的做法,在效果上不知要好多少倍!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我们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形象性、音乐性和对偶性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声、韵、调上下功夫。要让他们读得畅。读得美,于反复诵读中感悟它的声情气韵,从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如若学生能拖着腔、拉长声音地读。甚至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读,那就更好了,那说明他已经在读中“悟”出佳境了。如此。还用得着我们当老师的像一个好心的老外婆似的絮絮叨叨地讲什么“狼来了”的故事吗?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老师充当着那个好心的老外婆的角色。还在没完没了地反复讲述着那个“狼来了”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f482d8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