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夔州诗看杜甫的“回归”思想》,欢迎阅读!
从夔州诗看杜甫的“回归”思想
摘要:杜甫流落夔州远离家乡,“回归”思想占据了他在夔州思想的重要成分。这里的“回归”不仅仅指地理坐标上的回到故乡,他还指政治及心理意义上的向中心靠近。本文通过杜甫在夔州的诗歌,试图从三个方面分别揭示杜甫诗歌中体现出的“回归” 精神。
关键词: 杜甫; 夔州; “回归”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九月至云安(今重庆云阳)因病滞留,大历元年春末(766)从云安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直至大历三年南下潇湘,在夔州生活将近两年,这期间创作四百多首诗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讲都可称得上是杜诗创作的高潮。这段时期的诗歌总体上体现出了杜甫晚年渴望“回归”的心灵诉求。
一、“回归”思想的强烈外显——忠君爱国与落叶归根。
以皇帝为代表的政治中心作为圆点,那么这种“回归”政治中心的意识就是杜甫内心深处忠君报国的思想追求。杜甫初到夔州寄居在西阁作《客堂》说“死为殊方鬼,头白免短促。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形骸今若是,进退委行色。”通过回忆离开成都沿江而下到定居西阁的过程,表达自己空有济世报国的愿望却终因身远而旷职老病而进退两难的心境。长时间的漂泊流浪生活刺激了杜甫忧国还乡的心绪,好不容易到达夔州安定下来,不但没能使杜甫稍微放下心中的负担,反而成了一种积蓄已久的爆发。
又如《雨晴》“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此诗“上四雨晴有感,下申思乡之意。晴则可以出峡,而犹然留滞,故不胜愁思。”引用《晋书》、《水经注》古典,“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于义翻新更生恋家悲切之感。
再如《中夜》“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写的质朴悲壮。“此客夔而伤乱离也,万里一身,危楼所感。故国高堂,北望之意。”
夔州名胜古迹不少,杜甫到后不免要四处游览,由此产生了大量咏史怀古的作品。如《上白帝城》“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如《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如《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分别叙述公孙述、诸葛亮、屈原的事业和精神吟咏歌颂。在怀念前辈英雄的同时,也不难看出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即使身远病衰,杜甫内心深处的奉儒守官精神一直没有消失,这也是其“回归”思想的驱动力所在。
试看杜甫夔州诗歌中著名的《秋兴八首》其一悲秋而伤羁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二写夔州暮景和望长安不见缅怀旧事之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其三写清晨登临西阁楼头所见所感“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其四概叹长安多变和边境战乱的频仍“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其五记殿前景象和早期情事“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
圣颜”,其六写远眺峡口而思曲江“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其七忆长安昆明池“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其八思长安近畿胜景“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八首当中有七首都在回忆长安,思念故乡,可见杜甫此时“回归”思想之强烈。他心中所念的“故园”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不能讲其中的时间空间分割开来,最贴切的应该是“开元全盛日”的中原跟秦中(所思注东北《晚登瀼上堂》),从这个角度来讲,杜甫的忠君爱国与落叶归根精神也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因而杜甫的“回归”应该是精神层面和地理坐标的双重回归。
二、回归思想的内涵——民胞物与精神
刚刚已论证“回归”其实是精神与地理意义的双重回归。那么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回归”的更深层次则是民胞物与的忧国忧民精神。杜甫虽然劝勉人民从军力战,但也是出于保家卫国,安定全局的目的。“致君尧舜上”的最终目标还是使民风淳朴。也就是说忠君爱国的终极追求仍然是国富民强。“稻米流脂黍米肥,公私仓廪俱丰实”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他对皇帝并不是愚忠,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的诗歌也有留存。
在夔州诗歌中最能体现其民胞物与精神的当数《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历二年,公移居东屯,以瀼西草堂借吴寓居”人搬走了却没有忘记那无食无儿的妇人。“此诗是直写真情至性,语淡而意厚”。
再如《白帝》中说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发出的强烈的时乱民贫的感叹。这里的乱世之叹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有很大区别。安史之乱前无法比拟的。此时的民胞物与的精神携带着“回归”思想,比之前显得更加深沉复杂,可以说此间的民胞物与是之前民胞物与精神的成熟与升华。
三、“回归”思想的延伸——佛教思想的渗入
客观条件无法与杜甫的“回归”思想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的龃龉让杜甫在晚年的心境受到佛教思想的重要影响,从而也使其“回归”思想进入另一个层面,即宗教精神上的皈依。杜甫在夔州作有《秋日夔府咏怀》“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炉峰生转盼,橘井尚高褰。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顾凯丹青列,头陀琬琰镌。众香深黯黯,几地肃芊芊。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明显表现出对佛教真谛的向往,希望在佛教中求的出路。
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杜甫不能真正进入佛教思想的理论境界(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谒真谛寺禅师》),皈依的对象也并不是阿弥陀佛,他只能在深厚的儒学底蕴中佛学相类的部分,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归属。这样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养鸡一事上近于迂腐的行为了,他在《催宗文树鸡栅》中说: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就被王嗣奭笑为“此诗处分极细,不免迂腐,盖成大事者不宜小察,公因病叫养鸡,既欲养鸡,安得复顾蝼蚁?养鸡多,安免斗争?而欲分别长幼,此皆可笑。”另外《缚鸡行》也道出差不多的问题。
虽然佛家思想并不能是杜甫得到解脱,但他结合部分儒家思想给自己提供了
一个“自适”的支点,而这个看似迂腐无聊的“自适”过程,便正是其回归思想的努力彰显。
四、结语
从杜甫的生平经历及相关作品的考察,可以大致的说,杜甫内心的“回归”思想在夔州期间得到充分展现,这时期此种思想是对此前已有的各种思想情感的融合提炼好升华。
参考文献:
[1] 杜甫著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97-10 [2]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3]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 1978.
[4]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5.
[5]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7]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07 [8] 高友工/ 梅祖麟《唐诗三论》商务印书馆20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f0296f55270722182ef7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