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视听语言分析

2023-01-22 23:31: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朗读者》视听语言分析》,欢迎阅读!
读者,语言,视听,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朗读者》视听语言分析

作者:袁晓琳 徐千惠

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

要:《朗读者》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在被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重重包围的今天,《朗读者》作为一档原创纯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通过朗读唤起了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暖的记忆。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本文将从综艺栏目《朗读者》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包括音乐、画面和语言三个方面,试图得出其可鉴之处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类综艺栏目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朗读者》;视觉语言;听觉语言 一、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与人类语言相比,其在情感抒发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电视媒介的本质便是图像与声音的有机结合,因此背景音乐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为节目服务通过与电视画面的巧妙融合能够推动节目情感的释放,有利于强化节目主题,更好地衔接节目内容,增强节目感染力。尤其是对于理性内容的传播贴切的配乐能够帮助受众投入于传播过程中,加强对传播内容的感知,从而达到传播者理想的艺术效果。

背景音乐不仅对朗读者表达情感起到推动的作用,对于观众来讲,背景音乐对于感知传播信息也有重要的影响。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观众对文本的共鸣程度也依赖于信息传达的方式,在相同的传播情况下,受众更加乐于去接受具有背景音乐信息,在《朗读者》节目中背景乐对受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首先,受众所熟悉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注意力。如朗读者王佩民为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王孝和朗读了刘亮程的《先父》,在采访王孝和之前,节目组先播放了烈士王孝和纪录片的片段,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感人至深的背景音乐直接把观众拉到了节目之中,效果如此好的主要原因就是观众对这段音乐非常熟悉。当观众对朗读嘉宾或者朗读的内容不了解时,背景音乐可以轻松的拉近观众和嘉宾的距离。其次,轻柔的背景音乐可以引导受众的情绪。《朗读者》中主持人介绍科学家魏世杰的生平事迹,在钢琴演奏的背景音乐下,受众被音乐感染静静地聆听,传播的信息随着轻柔的音乐而慢慢展开,音乐主持人的语言共同影响着观众的情绪。

音乐和传播信息的互动层面,朗读者袁泉在朗读汤显祖[1]《牡丹亭·惊梦》时的这段背音乐就很有代表性,其不再是沉闷、低缓的背景音乐,而是随着朗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当朗读者读到动容之处背景动画由蓝色基调换成了绿色基调,背景音乐也随之提高音调,这是传播内容和音乐的相互交流,更加明确了想要表达的主体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朗读者》节目中,现场钢琴师的演奏使其节目所呈现的内容更加的流畅,更加的有意义。董卿在节目中介绍受邀嘉宾时会伴随着现场演奏的钢琴曲。节目在进行当中不时会有动听背景音乐伴随,演奏者在幕侧配合,一般不在镜头前出现。与播放现成的音乐资料以及用乐队演奏相比,用钢琴即兴弹奏背景音乐具有更灵活和贴合现场情景的需要的优势,现场音乐使访谈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能渲染情绪活跃气氛,尤其是煽情的段落,背景音乐会使现场气氛的表现如虎添翼。

节目嘉宾所选取的朗诵文本一定是和个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着相似的地方,那么在朗读到动情之处可能会出现哽咽的情况使朗读无法进行,如果使用背景音乐会导致节奏混乱无法贴切朗读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现场的演奏恰恰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当朗读者出现朗读空缺时,现场的钢琴时可以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朗读节奏。 二、画面语言

栏目组选择了一个极简主义的工作室场景来完成这个拍摄,极简主义的场景形状使主题非常清晰,很容易与观众形成沟通感。在这样的场景下,观众更容易领悟到董卿对这个节目主题的解释。例如,在以青春第六期《朗读者》的节目中,场景的设计中仅使用墙壁上的光和影。在这样一个极简主义的场景中,观众可以主动把关注度放在主持人董卿的讲话中,极简主义的背景是通过光和影的对比表现出青春的回忆感与董卿的话语相呼应。在这样的场景设计下,观众非常容易接受,然后敞开心扉感受阅读的魅力。该舞台设计前部的面积略大是主舞台主要用于记录主持人的舞台主持和客人的阅读。舞台的后半部分是一个相对较小且相对封闭的访谈室。主舞台部分主要负责录制主持人开场与朗读环节,所以在它的设计上,一定要能表现出朗读的仪式感,在舞台前景的地砖设计上,节目组使用了金色的对称花纹地砖,配以背景八根罗马柱,呈现出了一种典雅的舞台效果,同时将背景设计为一种书房的感觉,让观众在感受到仪式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温馨,这样的舞台虽然缺少了几分绚丽的效果,却让观众在内心深处有了一份平静,从而会更加专注的来聆听。

主持人还未登场时,现场的主光源全部熄灭,只留背景里的罗马柱上的装饰光为背景上轮廓,以这样的暗调布光为接下来的环节烘托氛围,当门打开,主持人入场时,舞台最下面一排光束随着主持人向前迈进的脚步由下向上运动,呈现出一种缓缓升起的感觉,而当主持走到舞台二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舞台最上面的灯组由上向下缓缓落下,在主持人面前一米左右聚集成光束点,同时又随着主持人脚步的前进向上运动,展现出一种如灯塔般的引路效果,这样的灯光设计,让观众有了一种瞬间性的大气典雅的视觉体验。

在舞台的设计中,灯光的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灯光所打出的色彩影响了整个画面的基调,这种基调同时会不同程度的给予观众情绪上的暗示,通过这种暗示,观众的心理会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變化。在《朗读者》中,当嘉宾在舞台上朗读时,灯光效果会根据不同的情绪作出改变,以此来烘托情感,给观众带来富有情感的直观画面体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台词语言

由于文化类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注重语句的内涵。在《朗读者》中,董卿在节目中所运用的语言通常蕴涵书香之气,语气温和委婉,在第二期陪伴中,她巧妙的运用顾城的诗来为节目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通过对知识的把握不仅体现出了主持人的智慧与才华,还使得节目充满文化气息,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文化氛围。当然细节更能够反应出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面对幼时曾患脑瘫而身体残疾的诗人余秀华,董卿以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了最坚定的诗句总结了余秀华的人生经历。

《朗读者》是一次突破传统朗读的尝试,节目中所呈现的朗读并不过分追求技巧与形式包装,也没有邀请过多的专业人士登台朗读,而是给予了更多普通人在舞台上朗读的机会,降低了横亘在人们心中的那道门槛。在《朗读者》首期节目的宣传片中,董卿那句你有多久没朗读了,很久了吧,也勾起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关于朗读的回忆。在节目中,每个出场的嘉宾几乎都会奉上一段朗读,而且朗读形式多样,既有单人朗读 也有集体朗读。然而仔细观看后会发现,虽然不同嘉宾呈现出的朗读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朗读嘉宾对于字句的停顿、语音的抑扬顿挫处理的得心应手,也有些朗读嘉宾则会稍 显紧张生涩,甚至存在口音或是吐字不清晰等缺憾,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朗读完成后收获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究其原因,《朗读者》想要表现的并非是朗读技巧的一比高下,而是召唤朗读重新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所追求的是品味所朗读的文字,不仅要让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重新感悟文字背后的意义,也能让聆听的观众们体会到这些传世佳作背后的力量。

[1]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c27691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