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鉴赏

2022-09-22 06:15: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孟浩然,唐诗,中人,鉴赏,江问舟
《济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诗鉴赏

导语: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气氛。到一再探询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纯真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原文】济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⑴。时时引领望天末⑵,何处青山是越中⑶。【注释】⑴扁舟:小船。⑵引领:伸长脖子。天末:天边。⑶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白话译文】潮水落下去了,江水平如镜没有起风。你我乘一条小船一起过江。我时时伸长脖子远望天边,哪处的青山

是我要去的越中。【创作背景】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在长安应举不第,次年夏秋之交,曾有吴越之游。当时,他自洛阳沿汴水,邗沟南下,自镇江对岸渡长江,到达杭州,然后到越中(今绍兴一带)各地探幽访胜。此诗大约是他航行浙江(钱塘江)时所作。【赏析】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作者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 “百里雷声 ”、 “惊涛来似雪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是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息之后,江边渡口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希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透露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慰心情。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反映登舟后的情景。并





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们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作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 “扁舟共济 ”的同路人,感到亲切。从 “与君同 ”的霭然可亲的话语中,诗人当会与 “舟中人 ”相互问讯。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 “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 ”作者借用陆诗成句,冠以 “时时 ”二字,顿成妙语。这即使 “引领 ”的静态神情化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十分逼真地显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倾慕和急于前往游览的心情。由于游赏越中

山水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 “何处青山是越中? ”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婉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两岸 “青山 ”虽系实景,但未必即属越中。一问便结,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 “时时 ”与 “何处 ”紧密呼应,仿佛航程甚长,越中甚远,其实这都反映了作者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这首诗似乎前三句写 “济江 ”,最后一句是 “问舟中人 ”。其实,诗人在 “时时引领 ”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 “舟中人 ”探问何处是越中了。所以,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天真好奇,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已经暂置度外,充溢字里行间的只




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 “引领望天末 ”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 “何处青山 ”却是虚指,以实衬虚,又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邀淡远。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91fa76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