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偈语与唐宋诗》,欢迎阅读!
偈语与唐宋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中偈语。此诗偈语味较浓,平仄合律,诗意自然。这首诗偈以表达禅悟的意境,开示禅法的机缘,既具有偈语的说理义蕴,又具有诗句的文采之美,成为一种亦偈亦诗的美妙融合。慧能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是一位极重要而具关键性的人物,他的生平经历、悟道及出家说法的经过,也是极重要的禅宗史迹。他的思想言行及平生所说的禅法,都被完整地纪录在弟子法海所编集撰录的《法宝坛经》一书中,此书之结集成书是禅学史家郑重探讨的大事,其思想内容影响此后的禅学及中国文化至为深远,书中主要精神在开创顿悟法门,形成自力成佛宗风,以自性为万法本源,并指出佛法不离世间。
在文化的范畴里,佛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显着,举其荦荦大者而言,在文学的内涵与意境上,禅宗思想对唐宋诗颇有深化与净化作用。正当禅宗在唐、宋两代盛行的数百年间,也正是中国诗歌的发展由鼎盛到沉潜的时代,一种宗教哲理与一种文学表现之间,相互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内涵与形式融合的过程与迹象,在禅学史与文学史上是十分明显的事实,其中最基本的是禅师们用来说禅的偈语,与唐宋诗中的绝句,在形式上由相近而相同,进而形成在思
想内涵与风格意境上的相互融合。在古老的印度文学形式中,原有一种以四句总摄文义的精简体裁称为偈,通称偈颂,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数种,以整齐而类似诗句的形式,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而盛行于唐代,而唐代的近体诗中绝句,与偈颂体式正相符合,在禅师与诗人们的相互运用之下,自然造成偈语的日趋诗化与诗思的日益禅化。
禅师们在山寺中修道习静,参悟禅理,每有所得,常
藉诗偈以表达禅思理趣,唐宋诗僧中如皎然、齐己、参寥、洪觉等为世人熟知的禅师兼诗人,包括他们平时传布禅法时的示法诗、开悟诗、颂古诗等,都是禅师援诗合禅的作品。至于诗人杜甫、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诗篇中也不乏充满禅趣禅境的作品,则是诗人援禅入诗的结果。如马祖道一门人大梅法常禅师有不出世诗一首﹕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诗中以枯木逢春,而一念不生,比喻不变的禅心,不但禅机盎然,也颇见诗意诗趣,且完全合乎诗的声律。至于开悟诗,如药山惟俨弟子船子德诚有颂钓者垂钓诗说﹕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诗中以鱼比喻自性,而垂钓本意,正在此将悟未悟时,禅意深微,不落言诠。唐宋诗人的禅趣诗,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无不禅理通透,禅味十足,五绝如〈鸟鸣谏〉、〈辛夷坞〉,五律如〈归嵩山作〉、〈过香积寺〉等,都是
脍炙人口的名作,他的诗意常表现恬静自适、绚烂归于平淡、人与自然融合、随缘而不执着、性分自足,真空妙有的禅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4099c0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d.html